当前位置:新笔趣阁>历史小说>大清变> 第十九章 把这茬忘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九章 把这茬忘了(1 / 2)

李明方见秦川听得入神,一时讲得兴起,又开始向秦川讲述天津八大家之外的一些富豪的奇闻轶事。

“要说天津新进发家的富豪,还得数那些洋行买办。要说买办,就得首推汇丰银行首席买办吴调卿,其次是英商太古洋行买办郑翼之,德国泰来洋行王铭槐和怡和洋行兼德国高林洋行买办梁炎卿,这四人号称天津卫四大买办。”

“吴调卿祖籍安徽,先在苏州一家笔店做学徒,后到上海给外轮当跑舱、干杂活,然后给汇丰银行赶马车,再后来学会了洋泾浜英语,逐步接触洋务,光绪六年到了天津卫,开始做汇丰银行天津分行首席买办。”

“这个吴调卿和其他买办不同,就是他十分热衷洋务,当然是为了他自己赚钱。他不仅创办了天津的第一家自来火厂,还作为合办人,创建了英租界的煤气公司,投资了天津电灯公司和自来水公司,甚至他还是上海和香港的几家英国公司的股东。”

“因为吴调卿人精明,又和驻跸咱们天津卫的李合肥是同乡,还在上海时和李合肥两人就打过交道,现在两人相交极厚,深得李合肥信任,李合肥甚至让吴调卿参与修筑和管理现在还没完工的津榆铁路,每当筑路款项不足时,都是由吴调卿从汇丰洋行借贷。”

所谓津榆铁路,就是在大清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向西至津沽铁路上的林西镇,向北至山海关,山海关又称榆关。

“吴调卿不仅家资巨万,因为和李合肥的关系,汇丰银行也要借助他承接北洋的生意,所以他在天津卫买办中声誉能力俱为翘楚。”

李明方口中的李合肥就是李鸿章,因为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人称李合肥。

秦川还记得有一首对仗极为工整的对联,上联是:宰相合肥天下瘦;下联是:司农常熟天下荒。

这副对联上联说的就是李鸿章,因为李鸿章不仅是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还有一个头衔是文华殿大学士,这个大学士在前朝就是宰相。下联说的是同治、光绪两代帝师翁同龢,翁同龢是常熟人,任过户部尚书。自秦朝开始设大司农官职,主要负责全国赋税经济,名称各朝虽有时不同,可司职基本保持没变。在清代,基本就是户部尚书这一职务。

按照李明方的介绍,秦川也知道了郑翼之、梁炎卿、王铭槐和其他一些在天津卫混的很好的买办的根底。

梁炎卿很有生意头脑,也很会做事做人,可就是行事低调,视财如命。尽管很有钱,可不仅不赌、不奢、不近烟酒,甚至自己从没有备过车马。除此之外,这个梁炎卿做自己的生意也很有特点,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力不到不为财”,他认为自己耳目所及才能做,超出范围,委托旁人都不行。

也就是说,他自己照顾不到的生意一概不碰。他除了借助汇丰和高林洋行的生意赚钱,再就是只买股票和地产。而且他还最相信英国人的公司。比如,他持有的股票主要是英资企业的,如大沽驳船公司、租界里的利顺德饭店、做地产的英资先农公司等。

在秦川看来,虽然这个梁炎卿很精明,在四大买办之中也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可这个梁炎卿和太古洋行的郑翼之,他还暂时还都借助不上。

倒是那个在德商泰来洋行的王铭槐,有机会要结交一下。这倒不仅是因为王铭槐和吴调卿一样,都和李鸿章关系较好,最吸引秦川的,还是王铭槐所在的泰来洋行专营机器进口和军火买卖。

还有英国新泰兴洋行的宁星普,此人卖过开水、贩过私盐,后来去了太古洋行,为郑翼之所赏识。曾有一笔洋行英国人也讨不回来的伦敦商人的“死债”,是一笔150英镑的货款,宁星普毛遂自荐去英国讨回,回来后洋行经理当众分给他一半。据说,当时这个宁星普在伦敦讨债时,竟然还惊动了维多利亚女王,那笔货款还是在女王亲自过问下讨回,可见这个宁星普极有胆识。

关于宁星普还有一个传说,据说宁星普幼年时,曾有一次要过河,船夫因为宁星普没钱不肯渡他,宁星普只好自己游了过去,并在河岸上当众发誓,日后一定要给没钱过河的穷人修一座桥,在他发迹后,他也果然兑现了当初诺言。

兴高采烈讲的口干舌燥的李明方,抓起茶杯一仰头,把剩下的半杯已经凉了的茶水一口喝干,接着又说了起来。

“咱天津卫这地方,自古就是九河下梢,商贾云集人杰地灵的宝地,不要说咱们大清有多少人在这里发家崛起,就是洋人在咱们天津卫发大财的也大有人在。比如英国人高林、德国的施礼德。。。。。。”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