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笔趣阁>都市小说>神级复兴系统> 第一百二十三章 千古奇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二十三章 千古奇丐!(2 / 2)

于是他从二十岁开始乞讨,行乞十年,三十岁在馆陶、堂邑、临清3县置地300余亩,他的行乞方式,刚开始时唱着乞丐的段子,后来学艺不精只能学习驴马牛等牲畜的叫声引来人们嘲笑。

更奇特的是他在行乞的时候也会把自己行乞兴学的梦想告诉所有人“拾线头,缠线蛋,一心修个义学院;缠线蛋,接线头,修个义学不犯愁。”

一路以来无数人嘲笑他一个乞丐还想办学堂,是痴心妄想,但是武七默默的坚持了下来。

十年之后武七在家乡买了田地准备办学堂,剩下的钱以放贷的形式放给商人赚钱利息。

又过了十九年,武七四十九岁,这时他已经有了百亩良田,四千余吊钱,甚至比乡绅还要有钱,但是他依旧沿街行乞从未间断也从未享乐,一直就是为了攒钱兴办学堂,帮他筹划学堂的是同乡的一个举人。

武七的举动令同乡的杨举人十分赞赏,但是看着他年纪大却没有孩子变劝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先娶妻生子,但是武七确说“不娶妻,不生子,修个义学才无私。”,胸怀让杨举人五体投地。

武七五十岁的时候,终于建立了第一所学堂,花光了4000吊积蓄,聘请当地的举人进士教书,并且亲自上门跪求那些贫苦人家孩子去学堂上学。

他用了三十年跪着乞讨为贫苦人家孩子办学堂,还要跪着求那些贫苦人家的孩子来上学,这份对知识的执着和大情怀,让人满心敬佩。

每逢开学第一天时,武七都要先拜老师,次拜学生,这种仪式持续多年。每次置宴招待老师,他都请当地名绅相陪,而自己则站立门外,专候磕头进菜,待宴罢吃些残渣剩羹便匆匆而去。

武七对于教育和知识似乎带着一种痴迷和虔诚的姿态,他明明算是校长级别的人物,大善人,但是面对学生和老师,他都显得卑微至极。

对勤于教课的老师,他叩跪感谢;对一时懒惰的老师,他跪求警觉。

有一次老师睡午觉睡过了头,学生在学堂内打闹,武七径直来到老师的房前,跪下高声唱道:“先生睡觉,学生胡闹,我来跪求,一了百了”。老师十分惭愧,以后再也不敢疏懒。

对于贪玩不认真学习的学生,武七会跪下声泪俱下的劝说“读书不用功,回家无脸见父兄”。

都说男儿膝下有黄金,但是这个五十多岁的汉子乞讨时可能都不曾跪拜,但是却对这些学生老师跪拜,这种对于知识的狂热让所有人动容,老师不敢懒惰用心教书,学生不满懈怠,用心读书。

武七就是用这样一种卑微虔诚,甚至祈求的方式让学堂维持下去,没人懂他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钱,还是为了名?

又过了两年,武七跟当地寺院合作创办了第二间学堂,武七还是用他乞讨的钱来办学堂。

武七一心一意兴办义学,为免妻室之累,他一生不娶妻、不置家,其兄长亲友多次求取资助都被他拒绝,他唱道:“不顾亲,不顾故,义学我修好几处。”

后来SD巡抚听说了武七的大义行为,大为震惊,亲自去拜访,筹款两百两募捐,并且免除了学生老师的徭役和赋税,还给武七赐名武训。

取‘垂训于世’的寓意。

同时光绪帝亲自颁给武训‘乐善好施’的匾额。

武训的大义善行震惊朝野,清廷授予‘义学正’名号赏赐黄马褂。

武训死于自己的私塾内,《清史稿》的记载,“(武训)病革,闻诸生诵读声,犹张目而笑”。

享年五十九岁。

出殡当日,堂邑、馆陶、临清三县官绅全体执绋送殡,遵照武训遗嘱归葬于堂邑县柳林镇崇贤义塾的东侧。各县乡民自动参加葬礼达万人以上,沿途来观者人山人海,一时师生哭声震天,乡民纷纷落泪。

这是一个真正伟大的人格才会赢得如此大的声誉。

人们无法理解武训这种跪着祈求办理学堂的心思,但是他们会被武训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

武训的精神后人敬仰,清廷为其修碑立传,以表彰他为教育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