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这吐番不比我大唐小多少,不管他们是不是刚刚兴起,国内是否人口充足。能不打仗微臣觉得还是不打仗好,既然那吐番要尚公主,那就尚公主过去。我大唐现在百废待兴,好不容易有点起色,经不起这般折腾啊。”
当李好说到假以时日,吐蕃就会成为下一个突厥匈奴的时候,大唐的群臣再也没有开始的轻松感了。开始把眼光全部集中到那份地图上的吐蕃版图上,看着那个疆土比大唐小不了多少的地方。
见识了吐蕃此刻疆土的强盛后,这时又有大臣提出了和亲这个议题出来。在某些人的眼里,能不打仗就尽量不要打仗。之前李好躲在最后面的时候自然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没有吭声,但是现在不同了。
这时候正是他发表意见的时候,这突然蹦出一个和亲派出来插嘴,李好肯定不爽。其实他对这个和亲这个玩意十分反感,一群大老爷们的安危全靠寄托在一个女人身上,这算什么狗屁事情,大唐的男人还没到死光的地步呢。
此刻有人再次跳了出来提这个话题,他立刻就大声顶了一句上去:“荒谬!我大唐的男人还没死光呢,什么时候需要一个女人和亲来求的和平”?
“自古以来,和亲就是懦夫的表现的课,而且还是严重资敌的行为,堂堂大唐,天朝上国,需要和亲来求和么?必须坚决废弃。将士守边疆,不纳岁,不和亲,四方来朝这才是泱泱大国的表现。”
李好说这话的时候很有气势,扫了一番周围后发现那些好战分子纷纷一副认可的样子,就连文臣中也有不少认可李好意见。
和亲这东西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这在古代一种经常发生的现象,但是每个时段意义又不同。据史书记载,早在周襄王时期,襄王欲伐郑,故娶狄女为王后,与戎狄兵共伐郑。
这是历史上较早出现的和亲事件,但这次“和亲”事件,是国与国之间的一种婚姻联盟。不是两国之间为了停止战争、捐弃仇怨而不得不采取的不情愿的政治交易。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场和亲是一场政治联盟算不上真正的和亲。这种和亲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了鼎盛,那时诸侯国之间经常玩的就是这一套。
真正意义上的和亲,却是刘邦开了头,但那是迫不得已。被匈奴包了饺子,差点就回不来了,后来就把公主许配过去给人家玩*弄。从此汉家天子都以和亲为耻,所以才有了汉武帝的征伐匈奴。
此后汉唐直至明清,和亲之举不绝于书。尽管这些和亲有的出于被迫,有的出于自愿,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但和亲作为一种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手段和策略,往往被统治者不断使用。
其间的原因就在于大多数和亲都会有一定成果,或可暂时推迟战争的爆发,或可表示对对方的友好和笼络。客观上又能促进和亲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互动和交流,但这并不表明历史上的一切和亲都是积极的、被肯定的。
对历史上各族统治者之间的“和亲”,史学界长期存在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持否定态度,认为和亲是一种屈辱妥协、投降卖国的政策,如西汉初年的和亲就是对匈奴的忍辱退让,结果反而使匈奴更加骄横,连年入掠。
另一种意见与此相反,认为和亲是封建社会维持民族友好关系的一种最好办法。它导致民族间的和解,加强了民族间的交流和了解。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对和亲既不能全面肯定也不应全面否定。和亲从根本上来说,是为历代统治者自身的统治目的服务的,但客观上或多或少地有利于缓和国内的民族矛盾,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对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起着一定的作用。
再有一种意见认为,应将和亲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不过李好却不这样认为,你看见山姆大叔的做法没?他跟谁和过亲?他需要和亲吗?没有什么肯定否定的,一切不服的家伙就要从根底消灭他们。
大唐有这个资格,在这个时候有这个实力。完全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援,来帮助各族人民走向幸福和平的道路嘛。扶持一些亲唐的政权,分化和打击对大唐不友好的势力,别让他们发展壮大就好了。
再大力输出大唐文化,严厉控制技术输出。所有敢挑畔大唐的国家都必需从根底把他们消灭干净,把他们的财富全部掠夺过来,把他们的壮丁全部抓到大唐来修路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