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母到底更看重儿子。
“我记得去岁春天,她大弟入京赴考?”
张家心比天高,还不是事事靠着长女。
张萍一个人就似将一家人的灵气都吸完了,聪慧、才干全都在她身上。
这是一个很努力的女子,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更努力地证明自己的价值,她让世人看到了,女子入仕并不会比男子差。
张父的话不多,但说一句管一句。如果不是张父同意,张母也不会带着次子、幼女跑到燕京来闹。
“落榜了!说是要参加下届的科考,她二弟没有读书天赋,背书总记不住,别人两天能背熟的,他用半个月背熟,两天不背就又忘了。因此着这儿,张母才盯上了张萍的爵位。”
“住到明镜府后,又看上张萍的宅子了,说她是未嫁的女儿,她的东西就是家里的,让张萍把宅子过到她父亲名下。张萍说这是陛下赏赐的,不能轻易过户。她娘就与她弟妇一道骂她、数落她,说请功的时候只晓得她自己,不晓得家里人。”
请功?张家有什么功?寸功未立,让张萍请什么功?张萍有功,那也是刑部官员请奏的,她到底断过好些冤案,又处理过好些陈年旧案,功在百姓、千秋,否则陛下也不会赏她一个“明镜伯”的爵位,又赐下五百亩田庄一座,再赏一座府邸。
“张萍被吵得几乎要撞墙,听说冀州一个枯井里淘出十三具女尸,到那边办案去了。”
“张母一见张萍就说,说杨瑜挣了世袭爵位,要给他弟弟请袭爵位。”
杨家的情形又不同。
杨母就是标准的三从妇人,因杨瑜在杨家当家做主,杨母与杨弟都听杨瑜的,且杨瑜那弟弟,可比张萍的弟弟靠谱多了,人家虽没甚高才,至少知道分寸,从不给杨瑜添乱,打理家宅,不让杨瑜分心。
杨母疼女儿,杨弟更是敬重自己的长姐,杨瑜就是杨家的主心骨,即便她人在外,就连杨弟娶妇,都得她同意了,家里才会问名纳吉再订亲。
张萍则不同,她的父亲是当家人,她大弟又一心想把什么好的都扒拉给自己,两个弟弟,一个心眼太多,一个又太憨实。
陈蘅问:“杨瑜弟弟的书念得如何?”
“我瞧比张萍的弟弟有才华,至少知道自己的斤两,又肯下苦功夫。上次恩科,他就想入京应考,是杨瑜写信回去阻了,让杨公子再苦读几年,争取下届先过乡试。”
冯娥与杨瑜谈过这事,杨瑜的意思,不想让他弟入仕为官,家里就她们姐弟二人,如果弟弟为官,去了外地,家里谁来守?家业怎么办?
过乡试,做举人就成了。
还是敬孝母亲,一家人和和乐乐、太太平平地过富足日子好。
“杨珀是去年十月中的秀才,说今年秋天要参加乡试。”
直隶府乡试,朝廷会派官员巡考,定了考题,知府就要与朝廷的巡考官员同吃同住,考题装入铁盒子,一盒几锁,少一人都不成。
这是当年冯娥拟章程时的建议,朝廷采讷,便定下的规矩沿袭下来。
各省府拟考题的,也都是用这样法子,虽无巡考官,但主考、副主考拟了考题,就要住同一间屋子,以防泄了题目,直至宣布了考题,方才会解除。
陈蘅留了冯娥用午膳,两个人又聊了些趣事,说笑间就到了未时。
*
慕容恺还坐在凤仪宫外头的石墩上,目光有些呆滞。
有太嫔请他过去,他谢绝了。
凤仪宫的宫送来了两盘点心,又一壶热茶。
他用罢之后,继续在外头候着。
冯娥告辞出来,陈蘅又赏了一些布匹锦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