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笔趣阁>历史小说>1926之崛起> 第二百七十三章 中原大战 拉拢(五)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七十三章 中原大战 拉拢(五)(1 / 2)

宋哲武知道,这是阎锡山要把话头往正题上引了。宋哲武抱定一个宗旨,那就是就不主动提反蒋一事,一定要阎锡山自己提出来,他才可以占据有力的位子,所以只是静静地听着也不搭言。

阎锡山自顾自地接着说:“我的那位盟第说,‘如果非要中央出面借款也可以,不过山西地方必须筹足百分之四十的资金,而且建好后要交给铁道部,由中央统一管理调度’。修建铁路不仅利民兴商,也为是地方增加财政收入,地方可以以此收入兴办更多利民之事,使地方财政形成良姓循环。把铁路交给中央,那蒙岂不是为他人做嫁衣了。”

按蒋介石的意思,同蒲铁路由中央出资百分之六十,山西地方自筹余下的百分之四十,在宋哲武看来应该是很公平的。如果山西修建铁路愿望迫切,拿出部分资金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如果山西一分钱不掏,蒋介石也无法跟其他省份交待,那样才真正是不公平。

况且,对于有着强大军力的阎锡山蒋介石也根本不放心,他甚至会怕阎锡山把建铁路的款项挪作它用;蒋介石同意出百分之六十的资金,铁路建成后收归国有,这本无可厚非,现今国内各铁路局都还是各自为战,不要说联运,就是互相配合都很少,铁路的巨大运力根本就发挥不出来,中央如果把铁路都收归国有,事权统一,就可以顺利实行联运,发挥出更大的铁路效力。

其实,说穿了,还是阎锡山不愿蒋介石的触角伸进他的山西。阎锡山的晋绥军相对稳固,除了阎锡山统御有方外,阎锡山努力保持山西相对读力,尽可能不与外部接触也有很大关系。阎锡山的这些心思宋哲武这个后来人可是再清楚不过的。

在这个话题上,宋哲武实在想不出蒋介石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地方。

略一思索,宋哲武对阎锡山说:“总司令,我今天在四味斋遇到了陈公博和我们晋绥军中的两元大将。”

宋哲武的话让阎锡山感到一阵惊喜,不仅是宋哲武和陈公博,就是所有在太原的各路势力的代表们也都在他的全面监视之下,他们的一举一动没有能逃得过他阎锡山的眼睛的。

宋哲武今天的所作所为,除了在宋哲武的兴华厂区里的事情阎锡山不清楚,因为那里至今还没有招收一个山西本地人,政卫组的势力一直插不进去外,宋哲武今天的一切活动阎锡山都清楚,甚至陈公博和宋哲武,以及和李服鹰、李生达的谈话内容,阎锡山也大致知道。更不要说宋哲武大张旗鼓去见商震这件事了。就连陈公博回到山西大饭店后,马上给汪精卫拟就了一份报喜电报,并在半个小时前派人坐火车去天津发这件事,阎锡山也是一清二楚。

对于宋哲武主动提起和陈公博见面的事,阎锡山既惊呀又喜出望外。惊讶的是宋哲武就这样把令陈公博惊喜万分的机密大事告诉了他;高兴的是,这说明宋哲武是个明白人,对陈公博许给的名利根本就不感冒。

虽然汪精卫的名头大,可实力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和他阎锡山在一路才是最有希望的,也是最实际的。而且阎锡山还认为,宋哲武如此做,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隐含地向自己表白了和他一同反蒋的态度,这绝对是让阎锡山大喜过望的事情。

不过阎锡山并不想让宋哲武感受到他内心的惊喜,只是淡淡地说:“公博文人出身,谈吐风雅,最近又十分喜欢和我辈军人接触,文戈能和他闲聊一二倒也很能助助酒兴。”

阎锡山话锋一转,语意双关地说:“文人们往往临危退缩,甚至朝秦暮楚。文戈你可能还不知道吧?公博是[***]民国十年成立时的十三位创始人之一。蒙在南京时,曾经当过[***]一大代理书记的周拂海告诉我,他们第一次代表大会是7月23曰晚在上海共党李汉俊的住处召开的,因为巡捕搜查,后来会议转移到嘉兴南湖一艘船上复会,可是在嘉兴就再也找不到公博了。周拂海嘲笑说,公博被法国巡捕吓坏了,跑回了广东。以至于现在[***]只承认创始人有十二人。”

宋哲武一直认为陈公博是一大的创始人之一,虽然第一次会议实际有代表十三人,可是武汉小组的包惠僧是受陈独秀委派代表他个人参加会议的,至于[***]是否不承认陈公博的代表资格,宋哲武可不是很清楚。对于阎锡山说的这段他还是第一次听说,不过出自同为一大创始人的周拂海之口,可信度还是很高的。

阎锡山话里的意思宋哲武是听得出来的,那就是告诉宋哲武,陈公博是靠不住的,隐含的意思还有他阎锡山才是宋哲武的最好选择。

阎锡山没有理会有些错愕的宋哲武,有些伤感地接着说:“舒民和慕颜和宜生、桐轩、印甫都是蒙的勇将、爱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