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市场上的鹦鹉螺壳,大多是菲律宾渔民捞回漂浮在海面上的死鹦鹉螺,挖去腐肉而制成。
现存鹦鹉螺主要分布于南中国海到菲律宾、印尼一带的印度洋和太平洋等热带海洋中,平时生活在比较深的海洋中,喜欢群居。
它们白天栖息在海底,晚上才出来觅食,主要的食物是浮游生物和藻类。
它们有一对发达的大眼睛和88只触手,**鹦鹉螺贝壳内腔有20-30个“气室”。
当鹦鹉螺要下沉时,它会将气室充水,相反地,要上升就将气室充气,鹦鹉螺曾有下潜到600米水下的记录,所以在水下寻找**鹦鹉螺,并不是那么容易。
做好了一切准备,但这一次潜水,最深潜入不会超过一百米,算是适应性训练。
看着陈青他们兴高采烈的玩潜水,韩孔雀也没有阻止,既然他们喜欢,那么就让他们进行一下这种机选运动,如果有危险,韩孔雀在出手帮忙就是了。
一百米的深度,对于陈青等人没有什么困难,毕竟身上有着全套的防护服。
韩孔雀没有跟着陈青三人一块在百米深的海水之中嬉戏,而是慢慢的越过一道峡谷,继续深入海底。
不了解鹦鹉螺不知道鹦鹉螺的神奇,通过中华震旦角石,鹦鹉螺告诉世人一个美丽的故事,在远古,长江三峡曾经是深水海域。
但是,通过鹦鹉螺,还为宇宙爆炸学说提供了佐证,它证明了在奥陶纪,月球绕地球一周可能只需9天。
1978年,美国科学家卡姆和普雷底,从对鹦鹉螺**与化石的观察比较中大胆假设,认为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并非固定不变,而是越来越远。
两位科学家发现鹦鹉螺外壳上的波纹生长线,具有树木年轮记载历史的特殊功能。
他们首先观察了现代9个鹦鹉螺壳中的40个气室,发现每个气室生长线的数目是30条左右,这恰好与现代一个朔望的日数29天半十分相符。
这意味着现代鹦鹉螺是一天生长一圈,可被称作“日轮线”。
接着,他们又观察不同地质时代的古鹦鹉螺化石36例,结果表明,地质年代越久远,生长线的数目越少,但在同一世代生长线数却是相同的。
在此基础上,两位科学家把生物学上的独到发现,用来解释宇宙学上的疑难问题,认为在奥陶纪,月球绕地球一周只需9天,而在石炭纪用了15天,在侏罗纪则用了18天等等。
这么神奇的生物,韩孔雀自然是十分感兴趣的,所以,他已经有点迫不及待的想要寻找到一些鹦鹉螺,并且放在混沌空间之内养起来。
想到一大群鹦鹉螺,自由的生活在混沌空间之中,韩孔雀就笑的像个傻子。
“凤尾螺、鹦鹉螺,还有皇冠螺,第四的是万宝螺,这四大名螺肯定都名不虚传。”一边走在海底的沙滩上,韩孔雀一边寻思着,去哪里寻找其他三种海螺的踪迹。
皇冠螺又名唐冠螺,排名第三,也是世界四大名螺之一,,因其形状很像我国唐代武士的头盔,故有唐冠螺的称号。
它是海洋世界里珍贵的大型海螺,螺壳大而厚重,形状独特而美丽,长和高都可以达到30厘米。
壳面颜色从灰白色到金黄色,呈金属光泽,壳唇内外呈桔黄色盾面,是居家陈设和把玩的珍品。
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栖息地为珊瑚砂底该螺体形状较美,十分适于家中摆设观赏。
万宝螺是四大名螺老四,属大型贝类,栖息地为珊瑚礁附近,一般尺寸为15厘米。
万宝螺不仅可作为观赏收藏,还可以置于手掌中进行按摩保健,整体颜色金黄,尊贵无比,手感光滑而温润,数量稀少难捕捉,收藏、观赏、装饰价值一流。
据民间传说收藏家中可以招财进宝,万宝螺的摆放位置也讲究方位,唇口面向大门寓意迎贵人,财宝来。
万宝螺产地比较广,大多生成于太平洋及印度洋的热带区域内的珊瑚礁周围,靠捕食细微海藻等海洋植物及海洋浮游生物为生。
中国的万宝螺绝多部份产于海南岛东北海域。
“有时间了去南海一趟,虽然那里每天都乱糟糟的,但物种还是很丰富的。”
南海和印度洋上的好东西不少,这让韩孔雀又有了去那里一游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