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拉基米尔·科尔科什科一行中国考察团乘坐的班机抵达里夫尼城西机场,时间是12月21日的周一上午十点多钟。
返回城南家中简单休整,科尔科什科就匆匆赶往市区的罗夫诺国立大学。
这边上午刚刚举办了一次毕业典礼。
维斯特洛体系重点资助的罗夫诺国立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去年举办了一个为期一年的在职进修班,主要为罗夫诺帮旗下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提供企业管理培训,采用了美国哈佛大学先进的案例教学模式,同时因地制宜,配合罗夫诺帮产业布局及东欧地区的经济现状,专门定制的一批案例。
因为西蒙都亲自关注过这个进修班,再加上这边确实稀缺工商管理人才,罗夫诺帮上上下下都颇为重视。
错过了毕业典礼,科尔科什科只能参加中午的酒会。
抵达国立大学作为宴会厅的学校礼堂,除了今天毕业的将近六十名学员,州长安德烈·斯米尔诺夫、奥尔德克公司创始人谢尔盖·科莫罗夫、里夫尼现任市长瓦西里·纳佐罗夫、里夫尼发展银行总裁博古斯拉夫·埃德尔曼、UFMS总裁克里姆·杰列维扬科、RMSR总裁尤里·多弗林科等一干罗夫诺帮核心都出现在这里。
大家显然都明白,培养专门的企业管理人才,提升罗夫诺帮下属企业的经营水平,归根结底还是提升整个罗夫诺帮的实力。
因为这就是一个经济为王的时代。
不过,现在的乌克兰,除了罗夫诺帮的一众核心,能坚信且坚持这一道理的人并不算多,比如基辅的那帮人,还在延续着前苏联时代通过夺取权力攫取利益的粗糙模式。
格局不同,注定了不一样的未来。
此前库奇马与拉扎连科爆发内斗的结果,已经证明了依靠权力攫取利益的模式不可能长久,反而是罗夫诺帮这边专心发展经济,才是王道。
当然了,罗夫诺帮也不会天真到以为埋头苦干就能苦心人天不负。
还是要有后台的。
好在他们的后台大到足以轻松碾压整个国家,因此才能够抛却后顾之忧,专心做事。
从94年到现在,短短几年下来,通过经济上的扩张以及今年乌克兰国家杜马选举获得了足够的政治资本,罗夫诺帮当下即使不算根深蒂固,也绝对不是随便什么人能够轻易撼动。
接下来,就是持续深耕。
今天毕业的这一批本就是罗夫诺帮各级企业骨干的进修班学员,正是罗夫诺帮接下来扩张的主要力量,因此才会有罗夫诺帮一干核心基本到齐的盛况。
耐心地和很多都算相熟的进修班学员一一招呼,转完一圈,喝了不少酒的科尔科什科已经是红光满面。
去了趟卫生间,用冷水洗了个脸清醒一番,科尔科什科重新回到大厅,看到凑在一起的州长沃德米尔卡几人朝自己招手,便走了过去。
又是寒暄了几句,话题很自然转向科尔科什科的中国之行。
过往两个星期,科尔科什科带领团队大部分时间都在香港,其他还去了北京、苏州和深圳等几座城市。具体日程在外人看来非常枯燥,基本是三样:政府交流、企业参观和商务座谈。
如果是其他政府团队,很容易把这种出访变为公费旅行。科尔科什科一行当然不是如此,而是真正跑去取经。
说起来,这种访问交流,其他情况下,往往会带有招商引资或洽谈合作的性质。
过往几年,维斯特洛体系的牵线搭桥下,罗夫诺帮与中国方面确实也达成了不少合作,比如从里夫尼发起并向乌克兰很多主要城市扩散的中国连锁餐厅,比如中国一个名叫步步高的品牌在里夫尼建造的VCD和DVD工厂,比如罗夫诺出产的琥珀对中国的大量出口,比如里夫尼这边的服装工厂与中国一些企业达成的面料进口合作等等。
甚至这边一些工厂还专门从中国雇佣了不少高层管理人员,生产营销等各方面都有涉及。没办法,还带着浓重苏联气息的东欧地区实在缺少相关人才,而中国改革开放已经20年,对此倒是有不少积累。
这其实也是罗夫诺帮核心如此重视这次的高管进修班的原因。
无论如何,终究还是自己人用起来更顺手。
再说科尔科什科刚刚结束的中国之行,这次却不一样,没有招商合作之类的安排。
因为里夫尼暂时已经没有足够的资源留给外来企业。
人不缺。
但,诸如电力、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资源,都只能勉强支撑罗夫诺地区现有格局的发展。
当然优先供给自身。
罗夫诺帮为此还主动推掉了不少在外人看来非常优质的项目。
就在10月份,德国的大众汽车公司就派了考察团来里夫尼,希望能在这边建造汽车工厂,为此基辅当局亲自给予了关注。
末了这边还是只能婉拒。
首先是汽车这种重工产业与里夫尼轻工业为主的发展思路不符。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太耗资源。
如果真在里夫尼建造一座汽车工厂,别说对基础设施资源的大量消耗,甚至连这边的人才资源,都会被大众的汽车工厂掐尖。
这不是罗夫诺帮愿意看到的。
事情还没结束。
里夫尼这边婉拒之后,基辅当局却是非常热切地开出了挽留条件,无论是基辅,还是东部的顿涅茨克工业重镇,亦或南部靠海交通便利的敖德萨,大众可以任选,显然基辅当局也明白一座汽车工厂带动周边产业链之后可以形成的庞大经济效益。
结果是大众全都没看上。
要说起来,乌克兰东南部,其实还是有一定汽车产业基础的,反而是罗夫诺州这边,几乎是一穷二白,正常情况下,大众选择在里夫尼建造汽车工厂,而不是其他工业繁华区,实在有违常理。
大众当然不傻。
东欧地区,现在可以说是什么都便宜,按照资本天然寻求低成本的道理,这些年本应该随着大量资本流入快速发展起来。
为何没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