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虑良久,仲逸终于还是开口了:“通倭之人务必要严惩,这也是圣上给你的旨意,比如罗龙文,还有那个什么县的县丞、知府衙门的同知,连同其它吃皇粮的,断断不能放过”。
“嗯,我也是这样想的”,石成重重点点头,不由的插了一句:“继续说,我都听你的”。
这话说的,责任重大啊。
“那个叫苗风的,他通倭证据确凿,有张大奎可以作证,此外,还有罪大恶极的海盗首领,他们作恶多年,也是要严办的”。
仲逸继续道:“至于其他人,若罪恶不大、证据不足,或只是仅仅有嫌疑的,可以交由俞将军、戚将军处置,让他们继续核查,如此处置更妥当”。
仲逸此言再明白不过:重罪重罚、轻罪轻罚、无罪不牵连。
而一旦将这些人全部带到京城,酷刑之下,几乎都是一样的结果:死路一条。
来到浙江、福建以后,仲逸才慢慢知晓与抗倭有关的一些细节,包括通倭之事。
因海禁的缘故,沿海一带本可靠海为生之人,走投无路之下,往往会铤而走险,其中更有一些人假扮倭寇,而一些所谓的通倭之人,其实也就是为了那点生计的银子。
此举固然不可取,但论法度而言,也罪不至死,若能解除海禁,富裕地方百姓,情形或许大不一样。
滥杀无辜与逍遥法外,同样不可取。
“石大哥,通倭之事,严办罪大恶极、罪魁祸首之人,尤其吃着朝廷俸禄之人,再严办也无可厚非。其他人,就交给当地衙门吧,毕竟,他们也是大明子民,若闻到风声就斩掉,反而适得其反”。
仲逸微微笑道:“若是抓的人太多,都带到京城,岂不是有损脸面?大家嘴上不说,心里都跟明镜似的”。
石成连连击掌:‘我正是此意,如此一来,我既可以交差,又不会牵连无辜,更不会节外生枝’。
通倭之事,就此商定。
“可是,那三个散布谣言之人呢?”。
石成进而说道:“经初审,这些人是从京城而来,并无通倭情节,但他们为何要将多年的前的事儿翻腾出来?还是在抗倭这个节骨眼上,就不得而知了”。
关于此事,当初,仲逸给石成的建议是:先抓捕,若涉嫌通倭,则继续由石成查办,若并无通倭之事,则起码可以制止谣言扩散,以正军心。
如今战事已结束,查处此事,理应不再由锦衣卫插手。他们领的旨意,只是查处通倭之人。
“仲老弟,我看这样吧,这三个人,就交给你了,反正你是监军协理,军中谣言四起,你本就有权处置”。
石成这话说的透彻:“即便是俞将军、戚将军也不会反对,对付谣言:查出这罪魁祸首,远比制止军中将士口口相传,要有效的多”。
看样子,仲逸是要接过‘这盘菜’了。
“石大哥所言有理,只是此事还要禀告俞将军、戚将军,此外,我只是个监军协理,还要请示在浙江的右都御史、监军文大人”。
仲逸干脆道:“但如此一来,太过耗时,既然你们要奉旨要回京,这三人交给我,我自会慢慢请示”。
“好,就这么定了”,二人一拍即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