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艰难的选择(二更)
定襄地处忻定盆地,三面群山环抱,境内四水贯流。忻定盆地自东向西,逞簸箕状,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侯温和,是忻州粮食的主产区。
这里不仅仅是东突厥可汗的南王庭,同时也是隋朝小朝廷的所在地。武德三年(620年)二月,东突厥可汗处罗可汗派遣使者前往窦建德处,将萧皇后和杨政道迎接到东突厥,拥立杨政道为隋王,把留在东突厥境内的中原官吏、百姓,全部配给杨政道管治,复立“大隋”政权,史称后隋。杨政道设置百官,全部依照隋朝制度,居住在隋朝时的定襄郡,拥有部众一万多人。
别看杨政道只有区区一万余名部曲,然而依靠着忻定盆地,这一万余人加上,义成公主随后又送来三万余名,被突厥俘虏的汉人奴隶,依靠这四万余人,后隋在定忻盆地内,仅仅一个春天,就开垦了一百六十万亩土地,全部种植上了高梁。
早春种植的高梁已经快要成熟了,一百六十万余万亩高梁,每亩可以收一石五斗或一石八斗之间,据大隋民部尚书估计,最多半个月后,大隋就可以收获至少三百万石高梁。
隋朝的御前会议,是萧皇后抱着杨政道参加的,时年刚刚五岁(古代男子虚两岁,女子虚一岁)的杨政道坐在御座上,却如座针毡,左摇右摆,非常不安份。
萧皇后这个祖父、摄政太后一边哄着杨政道,一边听着大臣们做着汇报。其实大隋朝如今只剩下定忻盆地这么巴掌大一点的地方,两个县。每天也没有什么大事,要说大事,其实就是随着突厥三十万大军涌入定忻盆地,阴山脚下的牧草早已被吃光,连草根都被绵羊吃掉,来年能不能长出草也是一个问题。
现在隋朝的国政,最多的问题就是,不是这里的粮田被突厥的战马啃了,就是那儿被突厥人糟蹋了。
事实上,这些事情根本就没有办法解决。所谓的隋朝就是东突厥汗国的一个傀儡,好不容易得到了朝会结束,萧皇后与民部尚书陈缵商议着,最后突厥发生的一件大事。
东突厥处罗可汗病死之后,其弟阿史那咄苾为颉利可汗,复以其后母隋朝义成公主为妻。颉利可汗初承父兄基业,兵马强盛,率领三十万控弦之士,准备亲自破关灭亡大唐,像鲜卑拓跋部一样,入主中原,饮马黄河。
可是随着大唐与夏国的战争很快进入了白热化,特别是窦建德与李渊不约而同的打起了,联合天下,共讨突厥的大旗,这让颉利可汗感觉为难。
突厥虽然凶残成性,可是仔细算算,自从大隋立国以来,北杨坚、杨文、杨素、三次北征,打得没有脾气,事实上突厥人对中原有着极强的忌惮,打谷草式,在北地边境劫掠一番,突厥人都没有意见,可是一旦动真格的,要意图灭亡华夏,吞并中原,他们就没有这个底气了。
人口同样是硬伤。突厥虽然横跨一万七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拥有如此庞大的版图,人口却只有一百二十余万(颉利之亡,其下或走薛延陀,或入西域,而来降者尚十余万。是岁,中国人归自塞外及开四夷为州县者百二十余万人。)别看现在颉利可汗麾下控制着三十余万兵马,事实上其中二十万余都是臣服在突厥帐外的各族兵马,以薛延陀、铁勒、铁佛、奚、契丹等部。
最终,阿史那咄苾中了李唐的诡计,决定坐山观虎斗,趁大唐与夏国两败俱伤的时候,再南下中原。可是变化实在太快,就当突厥人在阴山南北优哉游哉的放牧时,唐夏之战结束了,拥有盛兵三十万的窦建德连三个月都没有坚持,居然兵败投降了,河北三十九州之地也归降了李唐。
夏国灭亡了,可是李唐似乎元气未伤,非但没有伤到元气,似乎实力又增加了不少,这让颉利可汗非常郁闷。特别是河北之战,陈应所率领的兵马,表现出来的战斗力,给颉利可汗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夏军将士在陈应麾下的骁骑军钩镰枪骑兵墙面前,被杀得血肉横飞,那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与万千草芥一起,与大地融合在一起。那夏军将士绝望的哀嚎、痛苦的惨叫,以及一年多前的那场战斗,陈应已经成了颉利可汗心中难以挥去的梦魔。
夏军将士在陈应的钩镰枪骑兵马蹄之下,死伤了多少人,颉利可汗自然是没有功夫去管的,光是他派到刘黑闼军中,观摩唐夏之战,熟悉唐军战法的精锐,居然被生生吓疯了十几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