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笔趣阁>历史小说>盛唐血刃> 第六章休要怪我不择手段(两更九千)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章休要怪我不择手段(两更九千)(1 / 2)

第六章休要怪我不择手段

长安的粮食主要依靠关中平原,虽然关中平原被称为富庶之地,但毕竟狭小,容量有限,一旦人口膨胀超过了它的承载能力,或者遇到旱灾就会产生粮荒。

到了隋、唐的时代,由于历代的战争以及建都的开发,资源已经消耗待尽,所出不足以供给长安。再加上关中平原地方狭小,人口稠密,很难供养大批的官僚贵族。

一旦当关中地区闹饥荒,把东部地区的粮食运到长安,其代价是相当沉重的。隋文帝为了解决关中的漕运,开挖了广通渠。但是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公元594年的一次灾荒中,隋文帝被迫再次到达洛阳去就食,所以他也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逐粮天子”。

陈应自然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然而这个办法并不是没有代价,当然陈应也有私心。大唐的人口分布非常不均匀,整个唐初人口只有一千五百万人,加上荫户和隐户,估计不会超过两千万人。然而五分之一的人口,都集中在了关中地区。

事实上关中地区仅占大唐全国全境的百分之零点三八。

这非常不合理,毕竟关中不像后世拥有非常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可以从陆海空三栖运输。

关中人口严重超过土地可以承载的年限,唐初出现的粮荒,在整个大唐历史上出现不止一次,永淳元年四月,当时关中饥荒,长安城中人相食。甚至皇帝的随从也有被饿死的。可以说这是一次大逃难。这也让武则天当时为什么可以成功迁都洛阳的真正原因。

到了中宗的时候,关中再次饥荒,大臣们请求皇帝再次临幸洛阳,遭到唐中宗的拒绝,他说“岂有逐粮天子邪?”。可是粮食运到长安,却是以广大民夫的生命为代价的。

在唐德宗的时候,长安再次出现饥荒,禁军没有粮食吃,只得到街头去乞讨,后来粮食到达京城,唐德宗跑到东宫对太子说,“米已至陕,吾父子得剩矣。”

这次粮荒,陈应很想利用这次机会,向关外迁徙人口,无论是西域,还是辽东,总比在关中强得太多。

毕竟,陈应也没有办法左右天气,像这等连续干旱,人类的抗旱的手段显得微不足道。

一张庞大的舆图,陈应在上面编注了详细的粮食产量,以及官仓的库存情况,由于这个图的出现,众臣一下子一目了然。

虽然关中遭遇了罕见的旱灾,今天粮食绝收是必然的。由于粮商暗中做局,抽空了关中市面上民间存粮,将粮食形成了更加垄断的稀有资源。

陈应指着大唐的几个粮食集中地,如巴蜀、江淮和河东、河北道:“第一个办法,那就是将关中十二卫大军进行换防,让士兵拿着大唐通利钱庄的钱,换防至河北、河东、巴蜀。臣做过计算,除了左右卫以及左右武候卫四军不动,其他八卫共计十万将军、骡马则可以迁徙出关中,一来一去足足半年时间,长安将节省十万人马的粮食消耗,预计可以节省粮食大约八十万石左右!”

“等等!”李建成打断了陈应的话道:“你说发钱不发粮?”

陈应点点头道:“是的!”

魏征忍不住怒道:“陈大将军,你可知道这样做是什么后果!将士们在发现自己拿到的一点补贴却连一斗米都买不到,他们心中会怎么想!他们的心境一旦变化,以后再上战场还会舍命打仗吗?这可是动摇国本的大事!你怎么可以处理得如此荒唐!”

魏征虽然是名臣,历史名人,陈应也不是没有脾气的人,哼了一声道:“魏玄成,按照你说,我该怎么做?”

魏征哑口无言。

其实,魏征的想法倒与李建成不谋而合,直接下旨,简直粗暴。

虽然用军队是可以把粮商们手中的粮食抢过来,解决粮食危机。但是,这些粮商们受到了巨大的损失,他们是什么事情都能干得出来,特别是东突厥局势越来越扑朔迷离。

魏征和李建成虽然想不到国家信誉破产后的危机,但是陈应可以看到。

正是因为他可以看到,所以才极力阻止李建成采取这么简单的办法。朝廷遇到灾荒,第一反应就是拿刀子抢劫那些粮商,可是以后财政危机,是不是要拿刀子,抢劫百姓和富户?一旦真这么做,朝廷的信誉马上就会破产,一旦不受国民信任的政府,政令会有人听从吗?

各地的官府还怎么施行施政方针,岂不会陷入无政府主义?

陈应淡淡的笑道:“这次关中粮食危机,其实也给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大唐的社稷安危,绝对不是一句轻飘飘的河山之固在德不在险就可以解释得清楚的。”

王珪急道:“陈大将军,何不从河东、巴蜀调粮食入京?”

“巴蜀有粮,河东有粮、包括洛阳都有粮食,但是这些粮食对于关中来说,只是远水,哪解得了近渴?”陈应郑重的说道:“这可不是运些许货物,而是运二三百万人的口粮!粮食巴蜀运到长安,最快也是需要一个多月,这一个多月,路上消耗的粮食,需得准备多三四倍的物资,我们如今国库是空得可以饿死耗子,哪里能够经得起中途的浪费?且从这里运过去,成本也差不多要翻倍,如果我们按成本入市,照样解决不了关中的粮价问题,对外我们撑着一个虚壳装得很强盛,但关上门咱们自己说实话,其实内部问题多如牛毛,粮价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若有那么容易解决,我何必在这里犯愁!”

他这么长篇大论一番话说下来,却将众臣都给镇住了,不服气陈应打仗的人很多,可是要说满朝诸公,敢不服气陈应协助处理政务,打理经济民生,一个则没有。

李建成看着天色将晚,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就摆摆手道:“退朝!”

陈应赶紧退下。

然而,李建成却道:“陈卿、魏卿留下!”

李建成知道陈应并不容易,而且人多口杂,这些粮商背后都站着一个或数个世族门阀,正所谓君不密则失其臣,臣不密则失其身。

当众臣散去,房玄龄却留了下来。

房玄龄非常好奇,陈应是如何破解这个棘手的问题。

李建成与陈应、魏征房玄龄移驾御书房,宫娥和宦官送上茶水与糕点,李建成指着糕点点道:“诸位也饿了,先垫垫!”

说到这里,李建成的声音柔和了不少,望着陈应,用一种商量的语气道:“粮食危机自然是艰难的,不过,以陈卿的聪明才智,想必是会有办法的吧?”

陈应听着李建成以这种语气说话,这时便没办法也得想办法了,叹道:“做饭炒菜,总得先有米,我们现在不是菜式上出了问题,而是没米下锅。当前的难处,就在必须先找到钱粮。手里有了钱粮,事情才好办。”

李建成望着陈应道:“大唐通利钱庄,能不能借一点?”

“一点半点,倒也不难。”陈应苦笑道:“可是一些半点也解决不了问题啊!”

李建成低着头,沉吟道:“陈卿说的对,这事果然是难。不过难归难,大家群策群力,总得相处办法来才是。那么多难关,咱们一起都闯过来了,难道在得胜之后反而卡在了这里不成?”

陈应点点头道:“陛下英明,其实要破解关中粮食危机,其实真不算难!将关中十二卫大军移防,只是其中一策,可以缓解百万石粮食缺口。其次,就是组织无产百姓迁徙,臣在西域出镇大都护的时候,西域之地开垦粮田超过一千五百万亩,若是可以迁徙出五十万户,至少可以解决二百万石粮食缺口!”

魏征摇摇头道:“可是关中乃朝廷之本,若关中弱,岂不会是天下动荡?”

陈应突然望着李建成道:“陛下,现在没有外人,臣想问一句,您恨不恨这些粮商?”

“岂会不恨!”听到这话,李建成毫不犹豫的道:“朕想抽他们的筋,扒他们的皮,喝他们的血!”

陈应笑道:“陛下,想不想让他们血本无归?”

李建成道:“怎么会不想?”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