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笔趣阁>仙侠小说>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第四百零四章 被痛苦刺痛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零四章 被痛苦刺痛(2 / 2)

我们的大脑,在记忆的同时,也在遗忘。如果没遗忘,我们就不会对新的信息,保留着记忆的活跃状态。但没遗忘的东西,偶尔只是出现在梦中,并且变了形。

他的记忆,却是精确记忆,佛陀的话,可不能随意复述的。但就是这样超级聪明的阿难,几十年跟随佛陀生活,也没有在佛陀在世时,真正悟道。看样子,悟道的智慧,与我们所说的聪明,关系不大。

因为,当时佛陀的弟子中,聋的、瞎的,都有悟道的高手。所以,阿难在第一次集结经典时,没资格参加。最后他在大迦叶的激励下,最终开悟,才获得了参加的条件。

若没有他的复述,就没有今天如此丰富浩繁的大藏经了。可信度及权威度,经阿难口里说出来,就如同佛陀在世的复读机了。

那么,可以推断,按当时阿难的条件,他才算得上中士多闻了,我按这标准,估计连中士都差得远。

弘学引用了一些话和解释,他说中士闻佛法后,大概的目标就是成为自了汉,发不出大悲心,成不了菩萨,最多成为一个罗汉。

罗汉就是多闻的最高境界了。当然,这个境界,对我今天来说,也是高不可攀。

下士是不信的,他们即使信佛,也只是迷信。拿些香火,求菩萨保佑升官发财、福寿平安,这是贿赂吧。但,毕竟也种了一点与佛的缘分,并非完全无意义。

夏虫不可以语冰,下士因为自己的见识,自己只能理解可以感觉的东西,所以不信。我要不是李茅跟我解释,自己看书思考,量子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我是根本不会相信的。因为,它离我的经验太远。下士,只相信可以感受的经验。这样算来,我也是下士的一员。

当年孔子有一个传说,虽然不一定是真的,但意义还是正确。

孔子有个学生,正在门外扫地,外面来了一个人问:“你是儒生吗?”那学生答:“是的,我是孔子的学生。”

“听说孔子是天下知识最多的人,你们还说,一事不知,儒者之耻,那么,应该什么都知道。我问你一个问题,可以吗?”

“你问吧”。

“你说一年有几个季节?”

“四季。”

“那你答错了,一年只有三个季节,怎么会有四季呢?你学得有问题。”

此时孔子听到了,立即从门里出来,与对方作了自我介绍,弟子和那个人也向孔子求证。孔子笑着对那人说:“你说得对,一年只有三个季节。”

那人笑着离开了,觉得自己聪明。

但孔子的弟子却不理解了:“师父,明明一年四季,你怎么也说假话,说是三季呢?”

孔子说到:“你没看到,那个人是穿着绿衣服吗?那个人就是个蚱蜢,蚱蜢从春天出生到秋天死亡,他只知道有这三个季节。你如果跟他谈冬天的冰雪,那他肯定是不承认的,因为他从来没有遇到过。如果你把这个问题拿来给他争论,你就是徒自浪费时间了。”

他弟子是聪明,但智慧的,是孔子。

“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我闻恰是饮甘露,消融顿入不思议。”

对于不理解你的人,你如何解释都是没有用的。一个人要是听得见别人的劝告和解释,那就算是有智慧了。

别人根本不知道你拥有什么,需要什么,而以他的心量来评价甚至诽谤你,你根本不用在意。比如,有人怀里有珍宝,突然发现地上有一枚铜钱,你不去捡,反而让别人捡,别人捡了钱,有可能说你傻,他哪里知道,珍宝就在你身上呢?

人们总喜欢将心比心,进行道德上的评价,许多诽谤不是恶意的,只是不理解。佛教对这种不理解的办法,就是不辩解不争论。落叶满街红不扫,任它着地自成灰。

每个人的尽量大小不同,所以不能够相等,这就是无法将心比心。每个人的角度和立场不同,就只能求同存异。对于出世追求的修道人来说,世间的评价,几乎没有参考价值。

鸠摩罗什,当他接受皇帝十个美女时,就有人批评他,甚至包括他身边的徒弟。由于他当时担负着译经的大任,不能自顾自地不解释。但他解释的方法却让人不可思议,他当众吞下了一钵钢针,并说,如果有人能够做到我这样,当然也可以纳妻。

这种以事实来辨别的方法,仅限于有神通的人,也仅限于在世界有大事业要完成的人。如果对于出世思想的人来说,所有辩解从言语到行动,都不必要。

这个比喻非常精彩:把火烧天。天是虚空,无论火有多大,永远不可能烧坏。因为没有,所以不坏。这是一个多么精彩的哲学比喻啊。佛讲空,道讲无,都含没有的意思。既然什么都没有,那谁能坏得了呢?能够坏什么呢?

徒自疲,火总有烧尽的一天,柴炭总要耗尽,那么终究的熄灭,自然就散去。人们的评价也是这样,不可能跟随你一生,即使跟随你一生,也渐渐淡忘了。

每个评价别人的人,都是在自寻烦恼。他本人的生命中,总会不断产生新的烦恼,他终究会忘掉对你的评价,你急什么?不要在意别人对你的评价,这是智者之言。

何况,这更是勇者之言。一个人,除非非常依赖社会和群体,才会敏感于别人的评价。如果你是自由的,离开就是了。如果你是出世的,不接触就是了。能够摆脱孤独困扰的人,肯定不会理会那些流言。这是勇者,能力者,智慧者。

我闻恰是饮甘露,按理论上解释,是烦恼即菩提的意思,当然,这只是个理论,我根本无法体会。因为我不会清除烦恼,也没见过所谓的菩提。

当年东坡先生告诉佛印一首禅意思,中有一句“八风吹不动”,来形容自己悟到的定境。但佛印回了两个字“狗屁”。东坡先生觉得不理解或者说不服气,就乘船过江来找佛印理论。

佛印笑到:“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个狗屁,就把你吹过来了?”

苏东坡这才明白,自己的境界是不可靠的。

我不知道真正的八风吹不动是什么感觉,但我听说过一个道理:菩萨看任何人,都是菩萨。所以,他对任何人的言行,都没有烦恼。有诗人形容过这个境界,所谓所有山风水流,都是般若之声音。

如果是这样的话,从逻辑上推,也算可以旁证,我闻恰是饮甘露了。

消融顿入不思议。这是一个境界,也许与悟境有关,我当然无法猜测。但消融是一种能力,用道家的东西来说,就是一个“化”字。顿入,是迅速,瞬间的意思。不思议,就是境界的特点。

不可思议的珍宝,如何说给别人听。不要说说不出来,即使你说出来了,别人如何去理解?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理解事物,没有经验的,还以为你在瞎说。

农民们以其浅显的经验,认为世界上最珍贵的是黄金,甚至有人说,毛爷爷,是最大的领导,肯定是扛着金锄头上坡的。他根本就不知道,大领导,根本用不着上坡。你要拿这话跟农民说,他不会相信。他的经验告诉他,不上坡就没饭吃,难道,领导不吃饭?

他们知道黄金贵重,但他们不知道钻石更贵重,因为他们没见过那东西。当然,以上说的,是过去没出过大山的农民。邓大人上台后,最大的好处是解放了农民,让他们有了人生和生产自由,也让他们开阔了眼界。一个有眼界的勤劳的农民,所开发出的巨大生产力,是中国前进的最早的原始动力。

世界上的人,大多认为钻石贵重,那么比钻石更贵重的,是空气,是水,是生命,是自然界。这话说得通,但他们不太爱往这个角度来思考,所以说了也等于没说。

他们不愿意相信的东西,他们就不相信。

比如,对学佛修道的人,有的普通人不理解。不愿意相信有这种不太有他们追求的人。不好色,不吃荦,不赚钱,你们修那个道,有什么用?也没见哪个成了神仙,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都是假的,骗人的。

确实,普通人只相信自己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认为那才实在。出于这个角度,普通人对修道的人总是有看法。估计是装神弄鬼骗财骗色的家伙,要不然,吃那些苦,装那些样子干什么。

所以,佛教作为一个宗教,要存在于普通的人世间,就必须讲戒律,不然,那些负面评价就成为真实的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