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笔趣阁>言情小说>穿到古代当名士> 177|第 177 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77|第 177 章(1 / 2)

没有两天工夫, 汉中书院的入学考试试卷就都判出来了。

汉中书院的老师都是府、县儒学教官,白日里都在学庙任教, 离着汉中府衙又不远, 趁工作余暇便判好卷子,递到宋大人手里。

一共一百来学生, 搁小学里都凑不满一个年级的人数, 也就甭分太多班了。宋时简单粗暴地按着文章成绩将人分了三班, 援引《大学》开篇一句“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分别安排了“明德”“亲民”“至善”三个班次。

成绩最差的进“明德”班, 先跟着老师们念书明德为主;“亲民”班取成中等的,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亲近人民群众, 做懂科技、有素质、有大工业化理念的新民;至善班则以培养像他这样有大局观, 勤政爱民,以推动大郑生产力发展,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奔小康的实务派官员为目标。

总之先把成绩单挂出去, 分班通知和课程表寄到学生家里, 准备开学吧。

宋时取出早已印好的分班通知书和课表,叫个书办来替他填名字,填好后便用白纸叠的信封一装,寄往各家家长手中。

没错, 他们做老师的对学生负责,哪有考试成绩不通知家长的道理?让家长亲眼看到学生的进步,或者及时知道他在校不用心学习,及时管教,这都是他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他亲自吩咐人将通知书递往各家,由府学林教授担当司业,组织学生上课,顺便收上来开学那天宋大人留的作业——一篇赞扬将士保家卫国功绩的小论。

才一千字,比起春秋两试的要求低多了,对这些以科举入仕为目标的学生来说算不得什么。

他翻了翻学生的文章,倒都是用心写的,有以“亲亲仁民”为切入点,怜惜百姓生活不易被迫参军的;有的以达虏祸乱边关为主,论朝廷为何须要征兵;有的从古今兴衰变化入手,论军事与国家兴亡……

一个个旁征博引,恣意挥洒,论文字数远超过他要求的一千字,不辜负他那天在操场上请青石关士兵当场陈情造出的气氛。

就有些写得平平的,也看得出是出于学生本人的文才不够,而非故意敷衍,很让他这位校长满意。

回头再让教官按着他号召军民鱼水一家、参军光荣、保家卫国的主旨修改一番,即可挑出佳作集结成册,在本府文人之间流传。

可以当作宋三元主办的汉中学院宣传册送出去,借他自己名声,用这些文章潜移默化地引导书生们抛弃鄙薄士兵的风俗。

反正批改作文这事不用他自己动手,他就写了个指导意见,寻府学教授兼汉中书院司业林静斋过来,交待他主持府县两级儒学会议,按着他的意见组织教官修改文章。

如今已正式开学了,学生虽不要上课,老师却是一天天拿着工资的,不多干点对得起他跟桓凌两位全国前十的进士、前·青年中枢官员卖身换来的建学资金吗?

林司业深明大义地说:“此事便交予下官,大人只管放心等着改好的文章便是。”

宋时点点头道:“就用朱笔在原卷批改,改好之后再誊写到稿纸上,本官要拿这些文章印书。”

须知宋大人之前印的不是讲学大会、就是自身传奇经历,在翰林为储相时还教过庶吉士,为亲王印过书……宋氏书如今在一般读书人当中已传得神乎其神,一本假冒的宋氏腊版书都能卖出前朝皮纸书的价钱。前些日子他亲手刻印的入学通知书等物,外头书画店里也叫到了十数两银子一页,堪比书画大家的价钱了。

他们这些教官(修改)的文章竟能蒙宋三元、宋府尊亲手印来,这是何等荣耀?

他离开府衙时,走路都是带风的,花不多工夫便在府县儒学绕了一圈,将这好消息带给所有同僚。

精修精改,争取改出几篇拿出去能显示他们汉中府文人才学的佳作,印在宋大人的书里也不叫人背后挑剔。

他们辛辛苦苦地往古雅里修文,力求配得上宋大人的品味,而快要被他们捧上神坛的宋时却翻着几百年后后人写的白话论文,研究如何把这堆诘屈聱牙的文章翻译成百姓能听懂的戏剧。

搞征兵宣传嘛,当然不能只往每家每户门口贴一张传单,文艺工作得安排起来。

如今已到七月半,水稻分蘖都结束了,开始拔节结穗,再过两个来月便该收稻。丰收之后搞个三下乡工作,一边推广科学种田,一边□□国爱军宣传工作,到明年、后年再有边城戍军要征兵的,说不得就有良家子肯主动参军,保家卫国呢?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若要激励百姓投军,一要描写出敌人的狠毒可恨,二可写出当兵的光荣。如今这年头是讲究不起“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也不会有官兵一体的思想,后世那些主旋律电影电视都不好抄……

只能从传统文学艺术里汲取经验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