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二十万两……是不是太多了些?”人穷志短马瘦毛长,这话说的一点都没有错。这个时候的复隆皇帝,一点都不象是君临天下的九五至尊,反而象是个斤斤计较的街头商贩,竟然和高起潜讨价还价起来:“四十万两可以吗?朕至多只能拿出四十万两,或者还能筹集些许的粮米资材,但应该不会很多……”
朝廷只能给四十万两,距离一百二十万相差太多,别说李吴山不答应,就是高起潜也不答应:“臣至多朝廷用度艰难国库空虚,已极力压缩预算,这一百二十万已是最少的底线。四十万两……别说是大军之资,就算是造船都不够呢。”
渡江作战,肯定需要大量的战船,而造船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这笔钱朝廷根本就拿不出来。
但是,北伐这么的事情,不可能总是依赖大旗军,朝廷必须有所表示。要不然的话,若是战败了这个黑锅就一定是朝廷的,就算是一战而胜,那也是大旗军和李吴山的功劳。
朝廷既不出人也不出钱,凭什么占据北伐的天功?这种话好说不好听啊!
“既然造船和水军是开支的大头,朕倒是有个章程。”复隆皇帝说道:“芜湖靖南公那里,就有现成的战船和水军,直接调过来使用也就是了,又何必重新再造?”
芜湖黄得功手头上就有现成的水军和战船,拿过来用就行,就不必再花很多银钱去重新打造战船编练水军了。
芜湖黄得功部是弘光朝的旧臣,后来才对新朝效忠,和大旗军平行不存在上下级的关系,这事儿只能由朝廷居中调动,李吴山和高起潜可调不动黄得功。
“若是黄得功愿意助战北伐之事,确实可以省下一大笔银钱,还能得黄部之力,是个两全其美的法子。”
虽说黄得功已是事实上的地方藩镇,但是在皇帝大婚之后,这个关系就变了。
复隆皇帝的皇后翁氏,是黄得功的殷勤晚辈,从这一次关系上来看,黄得功已经算是外戚了。而外戚从来都是依靠皇帝本人的,由皇帝下诏调动黄得功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黄得功已经归顺新朝这么久了,在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也应该好好表现一下。
只要战船和水军的问题解决了,剩下的事儿就比较好说了。
“北伐关系到我朝根本,定要慎重才行,明日朕就把此事交由内阁讨论,然后会同部堂拿出一个总章程,二卿以为如何?”
北伐这么大的事儿,不是说李吴山想北伐就能北伐的,一定要江南朝廷上下一心,有力往一处使,将江南的人力财力拧成一股绳才行。
先由内阁讨论,通过之后再给兵部、户部、工部等部堂分组讨论,这也是大明朝的运行机制,本就应该如此。
在大方向定下来之后,一直都沉默不语的李吴山终于开口:“北伐之事,重在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此事定要保密,切不可宣扬,以免敌提前知晓有了准备,会平添不少困难。”
虽说复隆皇帝不是军伍出身的马上皇帝,却也知道保密的道理,笑着说道:“此事忠勇公但可放心,朕知这是极大秘事,不会宣扬出去的。 ”
秘密准备北伐之事,绝不可对外宣扬,就算不用李吴山专门叮嘱,皇帝也知道其中的利害,自然会重视保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