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笔趣阁>历史小说>晚唐浮生> 第十九章 设想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九章 设想(1 / 2)

六月的天,说变就变。

刚才还晴空万里呢,突然间就阴云密布,下起了大雨。

天地间一片白茫茫。

雨水填满了沟渠,充塞了原野。

农人纷纷冲进田间,扒开田埂,将淤积在田里的水排掉。

汉水水面缓慢上涨,码头边一片忙碌。

云集于此的商贾忧心忡忡,担心发往襄阳的货物会受到影响。在这个天气行船,是需要一定勇气的。

金州盛产药材、椒、茶、漆、胶,商品主要运往下游的襄阳。

未必是襄阳人用了,更大可能是转卖到他处。

襄州,位置太好了,不但是军事重地,从做买卖的角度来看,亦可四面出击,很容易就成了商品集散地。

上游驶来了二十余艘船。

船工娴熟地操纵着船只,将其靠在码头上。

“快,快卸货!”军校崔瞻大步跨上码头,踩得木板吱嘎做响。

船只已被粗麻绳牢牢绑在木桩上,船工三三两两地下了船,冒着倾盆大雨,将覆盖着油布的木箱一一抬上岸。

仓督李允似是早就知道有这么一批货物要过来,当下不顾大雨,令人打开仓库大门,将其堆到了几个空置的库房内。

甚至因为货物太多了,他还找来了金州坊市的市令,借用了他们的仓库,堆放各类物资。

坊市如临大敌,市帅亲自出马,带着数十小使、役徒,紧握刀枪,不让任何人靠近。

“七郎,可是要打仗了?”李允将崔瞻请到了一处亭内坐下,小声问道。

“定是要打了。”崔瞻从腰间抽出水囊,狠狠灌了一口,道:“你可知这批货物哪来的?”

“难道不是汉阴?”

“一部分是,另外一部分是从洋州运来的甲仗。”

李允有些惊讶,道:“不要命了?”

东南物资经汉水转运至关中,一般而言也就水运至均州郧乡,在郧乡转运院集中,随后走陆路至商州上津。

从这里开始,北上长安的,毫无疑问,只能走陆路。往西经洋州、兴元府运往京西北诸镇的,同样走陆路。

水路曾经有过两次,一次安史之乱那会,给灵武即位的肃州输送财货;一次是建中之乱,德宗跑路兴元府。

这两次,朝廷下令东南租赋在当地换成轻便的高价值的财物,从上津一路水运至洋州兴道县。为此,还把洋州州治从西乡县移到了兴道,以就近督促转运物资。

但这两个“非常时刻”之外,上津到兴道这段汉水水道,至少就朝廷层面而言,是放弃水运的。因为水势湍急,经常出事故,干脆走陆路山道好了。

民间商人有尝试水运的,他们对成本非常敏感,均、商、金、洋这一条线,如果全程用水路运输,那成本将会降低到一个令人惊讶的地步,利润空间大大增加。

只不过,要做好船毁人亡的心理准备罢了。

“听闻是洋州折使君亲自下的令。”崔瞻是汉阴县以西三十余里的方山关镇军军校,此关北阻方山,南临汉水,为东西驿道之冲要。若有上游下来的水运船只,一般也会在此关停留、集中。

“洋州货运到方山关,再由咱们金州的船一路运下来。”说到这里,崔瞻也有些恼火。借口不熟悉下游水文,将汉阴到西城这段的运输任务交给金州本地船只,风险由别人承担。

李允暗想了下,兴道、方山关、西城、上津,这四地设仓库,应该是分段船运了,各自负责一部分。到上津后走陆路,运至均州郧乡,再走水路至襄阳。

“真是丧心病狂!多少船工要家破人亡啊!”李允也有些怒了,道:“折家人,为了打仗可真是什么都不顾了。”

“折家人在为谁打仗?”崔瞻冷笑了一声。

李允听后脸色一变,小声道:“七郎慎言。这事你我私下里议议,骂两声便罢了,可不兴到处乱说。前两日,州中连斩十余军校,动手的是定远军王遇,都是不肯出兵攻房州的。杀完人后,尽收其家财,用作军中赏赐。其家人连同奴仆,总计上千口,一概配流河西甘、凉。”

崔瞻不认识王遇,他是金州本地人,不过听闻夏军如此辣手,一连斩了这么多金州军校,他也起了兔死狐悲之感,道:“这么狠?那还不如跟他们拼了,大不了一死!”

“有何用?”李允叹道:“衙将们都不敢动手,指望谁来拼?”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