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里五块成本的马克杯,打上星巴克的商标,转手就买一百五。
一个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帆布袋子,开口就敢要价三百……这样的事情你敢想?
可他们越是这样搞,就越是有那么一群患有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家伙喜欢追捧,跪舔他们。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人家一看,呦呵,感情这帮家伙有那啥的倾向啊。
咱们这边把商品买的越贵,他们就越是喜欢买。
甚至还有一些那啥的人,居然把到星巴克去喝一杯咖啡,当成了一种生活品质。
尼玛,要知道咱在北美,可特么就是路边摊一样的待遇啊。
什么时候,遇到过这样一群‘激情似火’的消费者啊?
他们真是太体贴商家了,所以咱们不但不能降价,反而应该把东西卖的在贵一些才行。
于是后来还有了,三百多就六块的冰皮月饼,反正打上他们的商标,那些人也一样会买账的。
还真别说,星巴克就靠着这套手段,在国内割韭菜,割了好多年。
这种情况,直到某幸咖啡,这个带着互联网思维的搅局者出现,情况就一下急转直下了。
这家企业可不跟你讲什么文化,讲什么生活品质。
反正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上来就是一通猛砸钱。
他们烧钱势头的那股猛劲儿,真的是让星巴克看了都害怕。
原本三十多一杯的咖啡,愣是被他们卖出了一个比奶茶还低的价。
九块九,十几块,就能喝到和星巴克一样品质的中杯,和大杯咖啡。
而这时九零后,和零零后已经成了消费市场的生力军。
这些年轻有活力的一代,可并不愿意受老一辈传统思维的束缚。
他们更喜欢尝试新鲜事物,老一辈们喜欢喝茶,他们可不喜欢。
所以很多人更喜欢奶茶,咖啡。
而某幸就抓住了这个消费群体的心里,反正我就是拼命给你便宜,还给你和星巴克一样高大上的产品。
让你消费者是既能得到里子,又能得到面子。
反正你就来薅羊毛吧,薅的越多,他们还越高兴。
反正他们看重的也并不是消费者买咖啡时候,支付的那三瓜俩枣。
他们看重的是消费者带来的流量,以及对他们品牌的客户粘度。
只要消费者下载他们的APP,并且好正有足够高的日活量。
那他们就能够在资本市场上讲故事,能够从那些资本手里源源不断的拿到钱。
拿了这些钱,他们就可以到实体店里去烧。
等烧到一定规模,APP用户积攒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他们就可以把这些流量变现。
甚至还没等把流量变现,他们就已经被疯狂的资本,给捧到了米国的股市上去敲钟圈钱去了。
所以甭管这家企业,后来怎么被揭露造假也好。
反正肖锋还是挺欣赏这家企业的,因为他们是真真切切的让国内的消费者得到了实惠。
另外就是他们是真真正正的硬钢了星巴克,还把星巴克的裤衩给扒掉了。
要知道在他们入局之前,星巴克对国内的消费者态度可一直是高高在上的。
从不打折,从不让利,从不搞活动,就是他们对国内消费者的态度。
可是当某幸杀入到这个领域,并且还是横扫年青一代的消费者之后,星巴克是慌了。
因为短短几个月,他们的营业额就同比减少了百分之四十多。
他们当然知道,这绝对是因为某幸咖啡这个搅局鲶鱼带来的效应。
其实想要应对这样的局面,也很简单,只要他们肯搞活动,搞降价,让利促销,就能应付过去。
可惜多年的高傲,让他们放不下身段和面子。
再加上他们坚信那些跪舔族们早晚会回来,所以就一直端着硬抗。
结果扛了几个月之后,他们是再也坚持不下去了。
于是就开始偷偷摸摸的搞起了打折卷,不过这些打折优惠卷,他们可不好意思说是他们自己发出去的。
于是就只能在某网的平台上,说是流出的员工内部打折卡云云。
反正最低的可以打到七折……
但即便如此,也还是没能挽回他们的颓势。
那段时间,这位曾经的国内咖啡界一哥,可是被某幸咖啡给冲击的稀里哗啦。
最后差那么一点点就晚节不保了。
如果不是因为有资本公司,盯上了某幸,给他们来了一次完美的狙击的话,估计一旦等到某幸事成,那今后国内的咖啡业界市场,到底谁才是一哥,还真就说不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