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笔趣阁>历史小说>明末金手指> 第122章 1640年大事件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2章 1640年大事件(1 / 2)

满清灭国,不仅仅是大明,整个华夏不管是什么势力,此刻都是弹冠相庆。

说来也惭愧,努尔哈赤原本都还是大明辽东总部李成梁的家奴级别的存在,却带着十六副铠甲回到生女真的聚居地,起兵造反,最后建立所谓的后金势力,成为大明的一大祸患。

努尔哈赤和黄台吉在位期间,多次南下攻略,侵占了大量辽东故土不说,甚至还南下至北直隶周围,掳掠屠杀了不知道多少华夏子弟。所过之处,大明军官只知道据城自守,不敢与之野战。

但如今,满清终于是用自己的灭亡,来向所有人阐述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野蛮终究战胜不了文明!

在冷兵器和热武器的交界时期,他们靠着骑射以及大量的炮灰战术,甚至还有政治上的拉拢腐蚀,夺取了华夏大地的统治权。却是在完全进入热武器时代的如今,频频吃亏,最后就算得到了倭国的技术,先天不足导致了他的灭亡。

1640年,这是值得纪念的一年。

大明在年初灭亡了满清,然后在三月清明前夕,灭亡了盘踞在关东地区以东的倭人势力。倭岛连同朝鲜半岛并入华夏,成为华夏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年五月,大批大明的百姓被运到了朝鲜半岛和倭岛,一方面充实两个地方,二则在倭岛矿场开采矿石。其中,也混合了大批的满人和倭人俘虏。

对待这两个民族的俘虏,大明可没有共和国那么仁慈,仅仅是维持吃饱的状态不说,每天还要工作十二个小时。最重要的是,必须要工作十二年才允许给予自由。这些俘虏普遍都是二三十岁,十二年都将近四十岁,在这个平均寿命五十来岁的时代,十年的时间也就凑合着过个晚年而已。说不得,很多俘虏被释放以后,连婚都没法结,最后整个民族还因此不生自灭。

这一年,蒙古朵颜卫宣布回归大明的怀抱,同时还有昔日投靠后金的蒙古势力,都纷纷并入了大明。

国会经过讨论,承认了他们的加入,但是,为了进一步加强民族的团结,提高中央与地方的互动,大明派出大量的官吏,义务帮助蒙古各部落实现政治正规化、文明近代化、军队国家化、财政统一化。

至少三条通往蒙古的道路开始修筑,大明花费了巨额的专利费用,购买了水泥的生产技术,加班加点生产水泥,用于铺设这三条道路。他们或许也想要铺设铁路这种方便的事物,奈何蒸汽机怎么运作的,他们怎么也搞不清楚。想要在共和国那里购买一些蒸汽火车头,却也是被拒绝了。

这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小型蒸汽机尤其是比较先进的蒸汽机,共和国都要由张弘斌在超市里面购买。自主研发的蒸汽机,只能用于民用,而且功率还略低。最重要的还是蒸汽管道的气密性不足的问题,这点会在明年,第一批橡胶树开始割胶,并且经过硫化之后,才会解决这个问题。

1640年,对共和国来说,也是一个值得高兴的一年。

在这一年里,第三位小皇子张韧出生,生母是孙廷芳。同时还有一件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那就是罗汝才的三个皇子,为抢夺与长公主张恬的婚姻权大打出手,最后别人一颗芳心却直接落在了曹变蛟身上……记得当时,张恬说自己喜欢的是曹变蛟的时候,张弘斌的脸色非常的精彩……随即,曹变蛟被调到了西藏驻守,为期五年。

对此,曹文昭只能呵呵了。

而张弘斌也面对这这件事情的副作用:张恬不理他了……

这让张弘斌郁闷得要死,真的很想对张恬说:你t喵的才虚岁八岁,实际才七岁啊!学啥子早恋?!

同时,对勾引小萝.莉的曹变蛟是彻底恨上了。

1640年,青霉素被发明了出来,关刀成为了当年的风云人物,甚至是这个时代的风云人物。自此肺结核等在当代是必死的重症,也找到了治疗的手段。最重要的是,随着青霉素的出现,链霉素等族群也开始会被陆续开发出来,一切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1640年,更高功率的蒸汽机被发明出来,功率是上一款的两倍,最重要的是这还是没有提高气密性的情况下收集到的数据。明年橡胶开始投入使用之后,效率会进一步获得提升。这意味着,最初级别的蒸汽机,其技术可以放开,允许通过购买专利,来获得使用技术。当然,购买者限制为华夏人,这个底线的必须的。

1640年,第一架内燃机被试验成功,徐骥不仅仅是在火器方面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在器械研究上面,也隐隐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趋势。在病榻上的徐光启看着自己的儿子有如此出息,终于是在三天后含笑离世。

徐光启去世,张弘斌没有要求举办什么追悼会之类的,不过百姓还是自发组织了哀悼会。毕竟徐光启也算是今上皇后的爷爷,而且他来到共和国之后,也为共和国的建设,付出了不少的贡献。百姓自发纪念这位老人家,三天内整个共和国没有出现一次饮宴,没有一次欢庆活动。

1640年,越王岛希望县升级完毕,保守估计有五万人定居,与思华村合并。同时五个卫星镇建立,保守估计有一万人定居。另外还有二十多个村级单位建立,保守估计每个村有五百人定居。越王张才开始组织人手向东进行探索,期间剿灭了五个食人土著部落,俘虏非食人土著部落五千余人,进行劳动教育,争取归化。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