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返回哈尔滨的吴川,很快就接到了来自北京和山东的两封长电报。北京发来的电报主要是关于关税的分配问题,从列强那里弄回来的关税,北京政府显然是不愿意让革命委员会独吞的。
除了这两封电报带来的问题之外,回到哈尔滨的吴川也发现,党内和中央革命委员会的气氛也有些不同了。胜利来得太过轻易和辉煌,原本打算老实做事的同志们,都不免有些心浮气躁了起来,不管他走到哪里,直接或委婉的向他打听,何时去北京的声音,不免就多了起来。
不管是平日里看起来稳重的老同志,还是充满朝气的新同志,此刻都因为革命军成功赶跑了日本人,从德国人、英国人手中收回了一些利权,而开始对革命的未来有所憧憬,希望进一步加快恢复中国的主权独立。
11月24日,吴川召集了政治局的委员们就目前党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讨论,讨论的重点就放在了两个问题上:1是为什么现在我们不能南下进驻北京;2关于当前的土地所有制问题的一点看法。
对于前者,吴川首先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当前的国内形势对于我党来说可谓是形势一片大好。第一、随着朝鲜、山东两场战事的胜利,日本在短期内应当无力再干涉我国之政治。而俄国又为欧洲大战所牵制,同样不能再以武力对我相要挟。因此我们此时处理国内事务,可以不必对外界的影响多加考虑了。
第二,对外抗战的胜利,对列强一些利权的收回,使得我党获得了国内舆论、民众的普遍支持和认同,在这样对我友善的国内环境下,只要我们采取的政治策略没有太大的错误,应当是不会招致国内民众的普遍反对的。
第三,从1911年10月到1914年10月,我们在夺取了东北三省的政权后就一直在搞建设,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比如东北的工人阶级人数翻了将近4倍,东北的工业产值从3、5亿元发展到了近20亿元。东北的粮食产量从不到1千万吨提高到了今年的1200万吨以上。即便是今年东北遇上了不小的水灾,但是今年我们的粮食产量还是增长的。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物质上的成就,所以我们才能够在今次的反对列强入侵的战争中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想一想吧同志们,假如没有装甲车,没有汽车,没有飞机、大炮和机枪,我们还能这么轻易的击退日本侵略军吗?
如果没有充足的粮食作为后盾,我们还能在一边赈灾的情况下,一边大量的发动人民去同侵略者进行战斗吗?我想这是不大可能的…”
原本还试图说服吴川的几名委员,在吴川的一连串否定下顿时都闭上了嘴。坐在这间会议室内的委员们都很清楚,朝鲜、山东两场作战究竟消耗了多少物资,放在3年以前这简直是不可想象的消耗。
而这些物资是怎么来的,基本都是在吴川一力独断下,向海外大举借款购买机器,并不惜血本的培养工人,才能在短时间内创造了这样的奇迹。
光是1913年11月到1914年11月向美、德两国派遣青年工人的培训计划,就耗费了将近200万美元,虽然美国和德国的资本家补贴了一半,但整个计划也花费了将近100万美元。因为大战的爆发,使得最后几批赴德人员改为赴美,这个计划为中国培训了将近4000名技术工人和助理工程师,这些前期返回的人员已经开始成为了各工厂的骨干力量。
曾经认为花钱让工人出国培训是一种浪费的委员,在这些工人们回国后对于工厂所发挥出的积极作用面前,也只能保持了沉默。而欧洲大战的爆发,更是进一步提升了这些出国培训过的工人的价值,他们对于机器和技术上的理解,显然要比国内接受培训的工人要出色的多。
毕竟那些被延请来国内教导中国工人的外国技工和工程师,只是想要让他们能够维持工厂的正常运转,并不打算教给中国人更多的技术。可是这些被委派到国外的青年工人和助理工程师,外国的工厂可不想让他们在工位上闲逛,只要能够支使他们去干的活,就必然会安排他们去干。
正因为培训效果之好,于是在9月到10月,革命委员会和美国方面追加了一个1914-1916年的2年培训计划。从1914年10月起,革命委员会向美国派出60名助理工程师和600名青年工人,在美国进行12个月的实习工作,以重化工工业为为主,主要是造船和钢铁业。
整个培训计划的预算经费是800万美元,美国政府对这一计划补贴了200万美元,美国企业界负担了400万美元,革命委员会自己承担剩下的费用。作为回报,革命委员会进一步加强了和美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比如接受美元的直接采购,为美国企业提供稳定的原材料和初级加工品。
可以说,如果没有1911-1914年美国和德国资本的大量注入,那么革命委员会是打不起这样的战争的。而在吴川坚持向美国和德国引入资本的时候,这里大多数人是反对的。因此在吴川的一连串反问下,大家就只能保持沉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