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笔趣阁>都市小说>火热的年代> 第803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03章(1 / 2)

虽然莫思尔未能从哈尔滨这边打开中国参战的缺口,但是美国政府已经迫不及待的准备下注了。之所以威尔逊总统会如此焦急,除了英国人的刻意拉拢之外,英法也正向美国展示着同盟国的摇摇欲坠。

去年夏天阿拉伯民族的起义,使得协约国在中近东地区扭转了颓势,奥斯曼的军队正被逐离苏伊士运河区,协约国在地中海一线的战局正不断好转。

至于欧洲的西线,在经历了去年的两次大战之后,德国人似乎已经有些难以为继了,从1917年1月开始就不断向后方撤退。法国新上任的总参谋长尼维尔将军正打算发动一次进攻,彻底撕开德军的防线,从而在西线决定最后的胜利。

虽然东线的俄国内部出现了一点问题,但是只要俄国不退出战争,坚持到西线法军的攻势完成,那么胜利就依然是属于协约国的。总之在英法的不断劝说和引诱下,华盛顿觉得眼下就是加入欧洲大战最好的时机,威尔逊总统也许觉得只要美国的军队登上了欧洲大陆,现在看似巨人一样的德国就会轰然倒下了。

在这样巨大利益的引诱下,美国不能不接受英法的邀请,而既然美国决定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了,那么美国政府就不会希望在帝俄政府崩溃后加入到这场战争中去,这只会让美国承受更大的责任。

因此,美国驻英大使很快就炮制出了齐默曼电报事件,并泄露给OTg2NTc=了国内新闻界,一时美国国内对于德国的声讨之声络绎不绝,之前反对参战的声音在这种群情激奋下开始渐渐隐没了下去。

随着美国政府对德宣布断交并中断贸易,眼看着美国的立场也日趋明朗之后,北京这边对于是否应当参战的决心也逐渐统一了。

首先是随着革命委员会陆续收回天津各租界的司法和行政权力,北京政府的声望开始渐渐落后于革命委员会,对于各地政府发布的政令也有些运转不灵了。比如一个河南事变,北京政府根本不能让进入河南的山东革命军退出,甚至连令双方就地停下磋商都相当勉强。

山东革命军自从攻下郑州后,就转头南下清理了河南东面各县及中心各县的民团土匪,把南北通道给彻底控制了起来。眼下又转过了头来,要求河南督军赵倜交出所有部队并下野,否则接下来革命军将不得不呼应河南百姓的请愿消灭宏威军,并把宏威军上下交给人民审判了。

革命委员会抢地盘都抢的这么理直气壮,北洋上下除了聚在一起大骂一通共和党和吴川之外,其他什么事都做不了。因为北洋上下现在是没钱、没弹药,自然对革命委员会毫无办法。

当然,北洋上下的没钱是指军费不足,而不是指自己口袋里没钱。一个张勋的家产都有六、七千万大洋呢,如梁士诒、王占元、袁乃宽、张广建这些北洋官僚和军头,那个家中资产不是数百万到上千万大洋的。

特别是在革命委员会压制着北洋上下,使得欧洲战争爆发之后,中国内部基本保持着稳定的格局,这些北洋文武官僚们这两年捞取的钱财更是比过去多增加了几分,因为赶上了欧战的红利么。

这些北洋军头在地方上固然是发了财,但同样也是弄得地方上怨气冲天,如王占元甚至连军饷都要不停的拖欠,先拿出去放债赚取一笔利息。正因为这些北洋军阀如此倒行逆施,当山东革命军进入河南时,驻扎在南方各省的北洋军几乎没有愿意北上和革命军去拼命的,因为都觉得不值得。

最后,当地的百姓也对这些北洋军恨之入骨,一旦他们离开之后,恐怕就很难再返回来了。这要是北上打输了,回来又没有了地盘,大家可不得落草去当土匪了吗?

因此,即便袁世凯不断给南方各督军发电报,但是得到的回电不是要求发钱发军火,就是建议双方还是以和为贵。袁世凯对此也是无计可施,他生平最喜欢的就是用钱收买手下,把贪污军需当成了控制部下的一个技巧,但是遇到了这样的生死关头,夹袋里就找不到半个人来对抗革命委员会的咄咄逼人之势了。

而除了军费之外,弹药也是北京政府难以江浙湖汉北解决的问题。汉阳兵工厂、江南制造局,在辛亥革命之后也就剩下了汉阳兵工厂可以一用,但是这个兵工厂相对于革命委员会这几年对军工的大笔投入来说,实在是难以相提并论。

汉阳兵工厂一年生产的枪支炮弹,估计还不及革命委员会名下兵工厂一个月的产量,质量也远远不如。袁世凯和英国人商议,试图借款在河南新办一个大型兵工厂,一方面就是想要用来武装新编制的北洋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对抗革命委员会在军事工业上的快速发展。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