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笔趣阁>历史小说>我在大明养生百年> 第74章 我朱雄英可是号称玉面实诚小郎君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4章 我朱雄英可是号称玉面实诚小郎君(1 / 2)

“我大明将把‘北京’由开封移镇北平。”

“同时,我爹会在北平坐镇一段时间。”

听完朱雄英所说,众人都是大吃一惊。

李景隆站起身来,这两年,因为李文忠的身体旧伤复发,李景隆开始主抓军情司的情报事务,而大明许多和西番的贸易,也在他手里。

军情司有多支商队,和北元,察合台汗国,吐蕃诸部交易,所以他十分清楚,这件事的影响之深远。

“皇孙殿下,若是按照您这说法,此行岂不是?”

李景隆惊疑不定。

朱雄英点了点头。

“此行,就是要在北平建立军工厂,并且重修北平城,将海津镇(天津)扩建,日后我大明的重心,要放在北疆,我爹,也会常居北平一段时日。”

常茂先是一喜,随后又是一惊。

“可是,这样一来,万一南京有变……”

朱雄英笑了笑,道:“你应当还记得,我之前所说的那个东西吧,能在天上飞的孔明灯。”

常茂重重点头。

其实,热气球不是什么很难制造的东西,难度在于让热气球能够顺风而行,这需要一些煤油,还需要一张巨大的牛皮作为热气球的伞,这些并不难。

如今,还有个比较简便的让热气球顺风而行的方式……

人乘坐在热气球上,全都飘在空中,以军马牵着绳索疾驰。

这个法子虽说有些沙雕,然而事实上是,这样马儿很省力,北方往南方又多是顺着信风,所以跑起来十分快,如果骑手体重轻,马儿可以无压力的一直狂奔。

从北平出发,日夜不停,星昼换马,因为从北平到南京一路上都是平原,而且三五十里就有驿站,所以这种方式十分省力也快捷,跑得快一天多一些时间,就能够跑到南京。

就像是放风筝。

此外,就是坐船。

得益于北方的冷空气信风,从北方渤海出发,到南京,一路上实际上是顺溜,海船很快捷,乘坐快船,命精壮力士几班倒轮番划船也能够在二三日便到达。

有鹰信和鸽信的存在,从北平到南京,传递紧急信息,一日便能够通信。

所以,交通和交流并不是什么问题。

众人眸子闪烁,都在消化这件事情,将会对大明带来的影响。

大明,去处开封的“北京”直隶,将“北京”改为北平。

而太子,将会在北平坐镇一段时间,督阵燕晋辽东等地事宜。

这是何等让人惊讶的消息。

之前太子的所有势力,基本上都集中在应天府南京,而南京的那些官吏们,也基本上熟悉了太子的行事方式。

如今,太子忽然转镇北平,将北平定为北京。

这岂不是说,大明将要施行南北两京轮戍制?

这其实也是如今大明的悲哀,南北方割裂太过严重,就拿洪武十五年的科举来说,北方几乎没有士子参加,唯一参加的几个齐鲁世子,也是太子妃吕氏这类最开始就投诚大明的儒门世家子。

而底层的耕读传家的小地主,还有富裕一些的大地主,都对科举持观望态度。

大明的经济发展越迅速,南北方的割裂越严重。

南方因为底子好,发展起来极快,北方因为特定的历史环境,幽云十六州遗落四百多年才回归华夏怀抱,不在北方重点经营,放一个能拍板,能做主,有决策权的中央政府,会出大问题……

强盛如唐朝,定都长安,却控制不了河北……

由此可见,两京轮戍,将北京定在北平的重要性。

这同时,也可以防止四叔朱棣做大。

毕竟,太子朱标亲自坐镇北平,谁都没话说,朱棣也只能乖乖让位。

李景隆深吸一口气,皱眉沉思了片刻,问道:“皇长孙殿下,太子移镇北平,定北平为北京,是否也意味着,我大明要对北方卫所军屯田下手了?”

朱雄英咧嘴笑了笑。

他端起一杯姜汤来,啜饮一口,吩咐大家也喝一点,免得着凉,这才道:“北方卫所田,之前两年一直不敢动,因为北方战事频繁。”

“如今,山西和燕地的老百姓,经过两年时间,愈加认可大明,你看山西的移民都顺利了许多,为何?景隆大哥你说说。”

李景隆笑道:“皇孙殿下这是考校我。”

他从兜里拿出一枚大明银元来。

摩挲着手中的大明银元,李景隆道:“我猜,主要是因为我大明皇家银行,开遍各地,移民者不管到了哪里,都能得到一笔宝钞补贴,我大明皇家说一不二,老百姓人人都认可朱明皇室这块儿金字招牌。”

“还有,就是咱大明九边的卫所军官们,这两年也赚了不少钱。”

常茂道。

朱雄英点了点头。

“现如今,我大明国力蒸蒸日上,北元和察合台汗国等国力则是日渐衰落,北元现在别说茶叶,就算是一口铁锅都造不起,全都得从我大明进口,他们买一口锅,需要用牛马羊皮来换,我们买他们的东西,给的都是宝钞,或者是大明银币。”

“久而久之,大明宝钞和大明银币通行天下……”

“如今才两年而已,还不太显示威力,咱觉得,再过几年,北元,察合台汗国,撒马尔罕,倭国,高丽,要么是自己出皇家银行,和我大明建立兑率互相兑换外汇,以此来冲淡我大明银钱的影响力,要么,就得跪着求着我们大明皇家银行入驻,否则,他们这几个国家的经济就得崩溃!”

李景隆长期主管西番贸易,对经济懂一些,此刻闻言大惊。

他略一思索,深感这大明皇家银行着实可怕。

常茂也沉思片刻,他眸子闪烁,低声道:“咱明白了,卫所的将官如今不需要贪墨土地了,因为土地不值钱,但是我大明宝钞值钱,而且这些年和北元还有察合台汗国通商,边境卫所的指挥过过手过路费,那就是一笔天大的银钱,他们如今不需要将目光盯在土地上。”

“还有淮西老人们。”

李景隆补充。

“淮西老人们之前都盯着那一亩三分地,各个在江南侵吞军屯田,恨不得家里搞数万顷田,结果大明皇家银行一出,再加上皇私合营商铺一出,又免了商税,淮西那帮勋贵侯爵才发现,经商比种地来钱快的多,如今各个都在合股筹备商队,要么走南海去买木材,进宝石,买粮食,要么走云南四川等地,给蛮民夷民卖香皂肥皂玻璃镜子,从那边买牛羊马猪,倒手回来就是大赚。”

“我听闻,如今应天府好些匠造房屋的工头,背后都是勋贵做东,寻了不少退伍老卒,在南京修建房屋,应天府好些新建的房屋,都需要良木,工材,多从安南,缅甸等地运来。”

朱雄英听的咧起了嘴。

南京真是,富贵迷人眼。

因为这两年大明皇家银行存款越来越多,而且老百姓对大明银币,大明宝钞的认可越来越高,皇家银行的信誉也越来越坚挺。

与此同时,大明对周边国家输出各种商品,换来的是经济的飞速发展。

就以南京为例。

如今南京名商大贾层出不穷,处处都有商机。

许多地方都在大修大建,因为大明本身的数百年良木不太多,便从安南,缅甸买。

捎带着,国安司,军情司的手也伸进了这两个地方。

有钱人多,业余娱乐生活也丰富起来。

在南京城,大明日报,是一个十分流行的报纸。

此报,由江阴大儒,施耐庵的亲传弟子,罗贯中主编。

上面除了各地政闻,大明战事等,还有就是市井八卦,各类广告,还有周边国家,哪里有良木,哪里有水稻,哪里有银矿。

因为大明日报还悬赏重金,征集番薯,土豆,玉米的线索。

由此还引发了一股下海经商潮流,许多福建广东商人,跑去吕宋淘金。

至于缅甸等地,如今的大明商贾也越来越多。

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军事上也日渐强盛。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