骤闻噩耗,李信本欲领兵援救咸阳,不料关中送来陛下诏令,命他先按兵不动,接着没过多久,又来了一个命令,叫他留一部分兵马防范赵国,领两万人自上郡南下,从背后袭扰韩信军队。
这道命令在外人看来下得一点没毛病,自雁门入云中、九原,再走上郡直道,数日即可抵达内史,此三郡是韩信大本营,自己的军队从中横穿而过,好似端了韩信老巢,断了他后路。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三郡穷困,除了人和地,粮草、军械全无,端了又如何?韩信压根就没想退回来,等他完全拿下内史,再想夺回此三郡易如反掌。
之前李信急着救援内史,并未意识到走这条路有何不对,直到半月前,他的军队被阻在频阳外不得而入时,才意识到这样出兵是不对的。
频阳为关中北门户,军事设施齐全,今被韩信占领,对方在有防备的情况下,靠两万人极难攻破。
再者,此三郡人心皆归韩信,期间时不时有小股人马来袭扰,那些人虽无利器,却皆为骑兵,来去如风,他们并不和自己的队伍正面冲突,仗着对地形的熟悉,时不时跑出来放几把箭,其中多为骨箭,想来是韩信自匈奴缴获的,杀伤力虽不行,却扰得自己军心不稳。
李信这才反应过来,自己带着这两万人根本就不是来救援的,而是孤军深入。
频阳攻不下,李信只能先占据肤施城观望情况,而在外人看来,自己好像已经端了韩信老巢,和王离、李由三人将韩信围在了内史。
紧接着,楚国那边又传来了楚军出兵的消息,李由调走了三川一半兵力,照项羽的攻击力,不出意外的话,三川郡是保不住了,武关若再出意外,楚军即可里外夹击函谷关,此关一破,楚军主力入关,内史可就成了一锅大杂烩了。
停在肤施的这半个月,李信搜集、整合各个消息,逐渐揣摩出了一丝不寻常的味道。
他有个大胆的猜测,假如,这一切都是韩信布的局呢?
让自己出兵上郡的诏书是在韩信攻破频阳后送来的,如果那时候赵高已经暗投韩信了,这道诏书是不是韩信的意思?为的是给楚军制造他被秦军三面而围的假象,引诱项羽入关,再一举将之歼灭。
肤施县东面的河水岸边,韩信在去年就命人修了一座军用码头,那时自己以为他是想打太原的主意,现在看来,这个码头或许是给自己修建的。
有了码头,自己的两万军队可以很快渡河到太原,然后沿着汾水谷地,经河东郡,自陕县渡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堵住函谷关大门,将项羽的军队围困内史,南越军再断他南阳郡后路,楚军插翅难飞。
每每想到这些,李信就忍不住心潮澎湃,他希望,自己的猜测是真的,韩信造反是假,引诱歼灭楚国大军才是真,希望韩信如传言所说,一诺重比千金,他既受了始皇帝临终所托,便不会辜负这份信任和器重。
但是还有另一种可能,那便是赵高一直都是韩信的人,他教唆陛下做出种种昏聩之举,就是为了给韩信一个造反的理由。
从当年赵高举荐韩信为伐越副将,到韩信身为摄政王,手握玉玺,却不立扶苏,让赵高有了把持朝政、迫害忠臣的机会,冯去疾、蒙恬、冯劫等人,这些都是反对韩信为摄政王的典型代表。
如果不知赵高为人,这个猜测的准确性更大,但李信知道赵高汲汲营营一生,为的就是权势,他身为帝师,已经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韩信还能许给他什么好处?
李信想不通,然而不管是何种猜测,李信都觉得,韩信这个人太可怕了,弱冠之龄,能布置一场如此精妙的棋局,将整个天下当做棋盘,所有人皆为棋子,赵高、王贲、项羽、南越军,他李信,还有无数的小棋子,这些人的选择,似乎都在他的掌握之中,而自己就算猜到被当做了棋子,此时也只能配合他,因为自己别无选择。
当日频阳被攻破,王将军应当也是如此想的吧,相信韩信,大秦尚有一线生机;和他拼命,那就真是全完了。
王贲没有其他路可走了,只能尽全力配合他,否则韩信再强,也不可能那般轻易将王将军杀死在高陵,王将军此举是要让楚国以为,王家和韩信不共戴天。
此时的自己也是如此,频阳攻不破,要么退回去,拐道北地郡,不过听说北地郡尉魏鹏已经降了韩信,那边大概率也是过不去了;要么回雁门再召集人马来强攻频阳,不过那样做的话,只会给赵国反贼可趁之机,何况燕地还有一个刘季,那厮是韩信的连襟。
第三条路,不管韩信,先去灭赵,但是李信心里又对韩信存有幻想,怕自己走了,会导致韩信布置的棋局出现漏洞。
思来想去,还是留在肤施静观其变最好。
李信觉得,这个棋盘上所有棋子走的路线,都被韩信提前设定好了,他们已经失去自主权,只能按着韩信的路子,一步步走到他需要的位置上。
韩信,他把每个人的心思都摸得一清二楚!
“将军,辽西郡尉刘季派人送来书信,想请您再次出兵,帮他击退赵军!”这时,涉间拿着一封信走进来禀道。
李信看也不看,直接拒绝,“告诉他,我此时不得空,叫他打得过便打,打不过先死守,等关中这边打完了再说。”
涉间道,“频阳攻不下,我们停在肤施什么事也做不了,不如先和他合力灭赵。”
李信道,“区区赵国,何须与他合力,待此事了,我一人即可灭,你按我所言,回了刘郡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