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笔趣阁>玄幻小说>大宋物语> 文天祥篇注释与附录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文天祥篇注释与附录(2 / 2)

[6]使辙:指使臣车辆。

[7]当国者:指宰相。

[8]纾(shu):解除。

[9]觇(chān):侦察,窥视。

[10]以资政殿学士行: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资政殿学士:宋朝给予离任宰相的荣誉官衔。

[11]吕师孟:时为兵部尚书,叛将吕文焕之侄。构恶:结怨。

[12]贾余庆:官同签书枢密院事。知临安府,后代文天祥为右丞相,时与文天祥同出使元营。献谄:《指南录·纪事》:“予既絷维,贾余庆以逢迎继之”,“献谄”之事当即指此。

[13]诟:责骂。失信:指元军扣押使臣。

[14]数(shu):列举罪责,加以谴责。

[15]馆伴:接待外国使臣的人员。

[16]祈请使:奉表请降的使节。

[17]分:本分。引决:自杀。

[18]隐忍:屈志忍耐,忍辱而活。

[19]“昔人”二句:作者在这里引用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之语,意谓自己暂时隐忍,保全性命,以图有所作为。

[20]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当时为元军占领。

[21]真州:今江苏省仪征县,当时仍为宋军把守。

[22]东西二阃:指宋淮东制置使李庭芝和淮西制置使夏贵。阃(kun):城郭门限,这里代指在外统兵将帅。

[23]维扬帅:指淮东制置使李庭芝。维扬:扬州,当时为淮东制置使所驻之地。下逐客之令:文天祥到真州后,与真州安抚使苗再成计议,约李庭芝共破元军。李庭芝因听信谗言,怀疑文天祥通敌,令苗再成将其杀死,苗再成不忍,放文天祥脱逃。

[24]追购:悬赏追缉。

[25]渚州:指长江中的沙州;时已被元军占领。

[26]北海:指淮海。

[27]苏州洋:今上海市附近的海域。

[28]四明:今浙江省宁波市。天台:今浙江省天台县。

[29]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

[30]诋:辱骂。大酋:指元军统帅伯颜。

[31]北舰:指元军舰队。

[32]物色:按形貌搜寻。

[33]瓜洲:在扬州南长江中。扬子桥:在扬州南。

[34]竟使:倘使。

[35]殆:几乎,差不多。例:等于。

[36]桂公塘:地名,在扬州城外。

[37]贾家庄:地名,在扬州城北。巡徼:这里指在地方上巡逻之人。

[38]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县。

[39]质明:黎明。

[40]制府:指淮东制置使官府。檄:原指晓喻或声讨的文书,这里是指李庭芝追捕文天祥的文书。捕系:捉拿囚禁。

[41]城子河:在高邮县境内。

[42]海陵:今江苏省泰州市。

[43]高沙:即高邮。

[44]海安。如皋:县名,今均属江苏省。

[45]通州:今江苏省南通市。

[46]鲸波:指海中汹涌的大浪。涉鲸波:指出海。

[47]北关外:指临安城北高亭山,文天祥出使元营于此。

[48]吴门:今江苏省苏州市。毘陵:今江苏省常州市。

[49]三山:即今福建省福州市,因城中有闽山。越王山。九仙山,故名“三山”。

[50]“予之”二句:这两句是说,我能活下来是幸运的,但侥幸生存是为了做什么呢?

[51]戮(lu):侮辱。

[52]“所求”二句:《礼记·祭义》:“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父母遗体:父母授予自己的身体。殆:危险。

[53]九庙:皇帝祭祀祖先共有九庙,这里以九庙指代国家。

[54]高祖:指宋太祖赵匡胤。

[55]微以:无以。自文:自我表白。

[56]返吾衣冠:回到我的衣冠之乡,即回到南宋。

[57]日月:这里指指皇帝和皇后。

[58]“使旦夕得正丘首”句:《礼记·檀公上》:“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传说狐狸死时,头必朝向出生时的山丘。作者用这个典故来表明不忘故国的情怀。

[59]夏五:即夏五月。

[60]改元景炎:由于宋恭帝为元兵掳去,德佑二年五月,文天祥等人在福州立赵昰为帝,是为端宗,改元景炎。 [2-3]

白话译文

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我受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统率全国各路兵马。当时元兵已经逼近都城北门外,交战、防守、转移都来不及做了。满朝大小官员会集在左丞相吴坚家里,都不知道该怎么办。适逢双方使者的车辆往来频繁,元军邀约宋朝主持国事的人前去相见,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就可以解除祸患。国事到了这种地步,我不能顾惜自己了;估计元方也许可以用言辞打动。当初,使者奉命往来,并没有被扣留在北方的,我就更想察看一下元方的虚实,回来谋求救国的计策。于是,不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就职。第二天,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

刚到元营时,陈辞不屈,意气激昂,元军上下都很惊慌震动,他们也未敢立即轻视我国。可不幸的是,吕师孟早就同我结怨,先在元人面前说我坏话,贾余庆又紧跟着媚敌献计,于是我被拘留不能回国,国事就不可收拾了。我揣度不能脱身,就径直上前痛骂元军统帅不守信用,列举吕师孟叔侄的叛国行径,只要求死,不再考虑个人的利害。元军虽然表面尊敬,其实却很愤怒,两个重要头目名义上是到宾馆来陪伴,夜晚就派兵包围我的住所,我就不能回国了。不久,贾余庆等以祈请使的身份到元京大都去,元军驱使我一同前往,但不列入使者的名单。我按理应当自杀,然而仍然含恨忍辱地前去。正如古人所说:“将以此有所作为啊!”

到了京口,得到机会逃奔到真州,我立即把元方的虚实情况全部告诉淮东、淮西两位制置使,相约他们联兵讨元。复兴宋朝的机会,差不多就在此一举了。留住了两天,驻守维扬的统帅竟下了逐客令。不得已,我只能改变姓名,隐蔽踪迹,在荒草间行进,冒着露水住下,每天在淮河一带时时与元军相互遭遇。困窘饥饿,无依无靠,元军悬赏追捕得又很紧急,天高地远,叫天不灵,叫地不灵。后来得到一条船,避开元军占据的沙洲,逃出江口以北的海面,然后渡过扬子江口,进入苏州洋,辗转在四明、天台等地,最后到达永嘉。

唉!我到达死亡的境地不知有多少次了!痛骂元军统帅该当死;辱骂叛国贼该当死;与元军头目相处二十天,争论是非曲直,多次该当死;离开京口,带着匕首以防意外,几次想要自杀死;经过元军兵舰停泊的地方十多里,被巡逻船只搜寻,几乎投江喂鱼而死;真州守将把我逐出城门外,几乎彷徨而死;到扬州,路过瓜洲扬子桥,假使遇上元军哨兵,也不会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两难,几乎等于送死;坐在桂公塘的土围中,元军数千骑兵从门前经过,几乎落到敌人手中而死;在贾家庄几乎被巡察兵凌辱逼迫死;夜晚奔向高邮,迷失道路,几乎陷入沼泽而死;天刚亮时,到竹林中躲避哨兵,巡逻的骑兵有好几十,几乎无处逃避而死;到了高邮,制置使官署的通缉令下达,几乎被捕而死;经过城子河,在乱尸中出入,我乘的船和敌方哨船一前一后行进,几乎不期而遇被杀死;到海陵,往高沙,常担心无罪而死;经过海安、如皋,总计三百里,元兵与盗贼往来其间,没有一天不可能死;到通州,几乎由于不被收留而死;靠了一条小船渡过惊涛骇浪,实在是没有办法,对于死本已置之度外了!唉!死和生,不过是早晚间的事罢了,死就死了,可是像我这样境界险恶,危难层叠交错地涌现,实在不是世间的人所能忍受的。痛苦过去以后,再去追思当时的痛苦,那是何等的悲痛啊!

我在患难中,有时用诗记述个人的遭遇,现在还保存着那些底稿,不忍心废弃,在逃亡路上亲手抄录。现在将出使元营,被扣留在北门外的,作为一卷;从北门外出发,经过吴门、毗陵,渡过瓜洲,又回到京口的,作为一卷;逃出京口,奔往真州、扬州、高邮、泰州、通州的,作为一卷;从海路到永嘉、来三山的,作为一卷。我将把这诗稿收藏在家中,使后来的人读了它,为我的志向而悲叹。

唉!我能死里逃生算是幸运了,可幸运地活下来要干什么呢?要求做一个忠臣,国君受到侮辱,做臣子的即使死了也有罪过;要求做一个孝子,用父母赐予自己的身体去冒险,即使死了也有罪责。将向国君请罪,国君不答应;向母亲请罪,母亲不答应;我只好向祖先的坟墓请罪。人活着不能拯救国难,死后还要变成恶鬼去杀贼,这就是义;依靠上天的神灵、祖宗的福泽,修整武备,跟随国君投身军旅,做为先锋,洗雪国家社稷的耻辱,恢复开国皇帝的事业,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誓不与贼共存”,“恭敬谨慎地竭尽全力,直到死了方休”,这也是义。唉!像我这样的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到我的死地。以前,假使我把尸骨抛在荒野里,我虽然正大光明问心无愧,但在君王和父母前无法文饰自己的过错,国君和父母又将会怎么讲我呢?实在料不到我终于返回宋朝,又见到皇帝和皇后,即使立刻死在故国的土地上,我还有什么遗憾呢!还有什么遗憾呢!

这一年夏天五月,改年号为景炎,庐陵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作序,诗集名《指南录》。 [4]?

25、成语“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xiong di xi yu qiáng,wài yu qi wu),用来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的侵略。 [1]?《诗经·小雅·棠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26、滑铁卢:拿破仑在这场战役失败后无力回天,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并最终死在那里。后来,滑铁卢成为失败的代名词。

27、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出自宋代文天祥的《金陵驿二首》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28、采薇: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位王子。伯夷为长子,叔齐是三子。孤竹君年老,欲立三子叔齐继承王位,乃父卒,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以不尊父命为由,遂逃出孤竹国;叔齐亦不肯立,亦逃之。

出逃的路上,二人又巧遇碰到了一起。一路上,他们都听说西伯昌有德、善养老人,所以二人决定一起过去考察一下。快到西岐边境,听说西伯已经逝去,武王正兴兵伐商,二人就朝着周兵来临的方向迎了上去。不久,夷齐就在孟津这个地方拦着周武王的马头、扣住他的马缰绳大声的说:“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此时,武王手下欲对夷齐非礼动武,姜太公制止说:“此义人也。。”扶而去之。 [2] 武王克商后,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集野菜而食之,及饿将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29、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1]这是陶渊明的《拟挽歌辞》(其三)?

30、原文: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译文:

文天祥到了潮阳, 见到了弘范, 弘范的手下让文天祥跪下, 他不跪, 弘范马上像客人一样接待他, 和他一起去崖山, 并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 文天祥说:“ 我没能国家, 教唆人家叛国,行吗?” 管文天祥要了好几次, 于是作<过零丁洋>给弘范. 诗里最后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笑没有管它. 攻破了崖山,军营中聚在一起喝酒,弘范说:“国家亡了, 你忠孝已经尽到了, 如果能以为宋朝做事那样为我们皇上做事,至少也能做宰相啊.” 文天祥悲哭,说到:“国家亡了不能去救, 作为人臣死了还不够抵罪,何况哪敢不死还生出二心?”

31、陆秀夫字君实,楚州盐城人。生三岁,其父徙家镇江。稍长,从其乡二孟先生学,孟之徒恒百余,独指秀夫曰:“此非凡儿也。”景定元年,登进士第。李庭芝镇淮南,闻其名,辟置幕中。

秀夫才思清丽,一时文人少能及之。性沉静,不苟求人知。每僚吏至阁,宾主交欢,秀夫独敛焉无一语,或时宴集府中,坐尊俎间,矜庄终日,未尝少有希合。至察其事,皆治,庭芝益器之,虽改官不使去己,就幕三迁至主管机宜文字。咸淳十年,庭芝制置淮东,擢参议官。德佑元年,边事急,诸僚属多亡者,惟秀夫数人不去。庭芝上其名,除司农寺丞,累擢至宗正少卿兼权起居舍人。

二王走温州,秀夫与苏刘义追从之,使人召陈宜中、张世杰等皆至,遂相与立益王于福州。进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宜中以秀夫久在兵间,知军务,每事咨访始行,秀夫亦悉心赞之,无不自尽。旋与议宜中不合,宜中使言者劾罢之。张世杰让宜中曰:“此何如时,动以台谏论人?”宜中皇恐,亟召秀夫还。

时君臣播越海滨,庶事疏略,杨太妃垂帘,与群臣语犹自称奴。每时节朝会秀夫俨然正笏立如治朝或时在行中凄然泣下以朝衣拭泪衣尽浥左右无不悲动者。属井澳风,王以惊疾殂,群臣皆欲散去。秀夫曰:“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将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兴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数万,天若未欲绝宋,此岂不可为国邪?”乃与众共立卫王。以秀夫为左丞相,与世杰共秉政。时世杰驻兵崖山,秀夫外筹军旅,内调工役,凡有所述作,又尽出其手。虽匆遽流离中,犹日书《大学章句》以劝讲。

至元十六年二月,崖山破,秀夫走卫王舟,而世杰、刘义各断维去,秀夫度不可脱,即负王赴海死,年四十四。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有删改》

译文:

陆秀夫字君实,楚州盐城人。在他三岁时,他父亲把家迁到镇江。(陆秀夫)逐渐长大,跟随其同乡的二孟先生学习,二孟先生的弟子常常有一百多人,但二孟先生唯独指着陆秀夫说:“这不是个平凡的孩子。”景定元年,陆秀夫考中进士。李庭芝镇守淮南,听说了他的名声,征召安置他在自己的幕府中。

陆秀夫才思清丽,当时的文人很少有赶得上他的。他性情沉稳安静,不苟且求人了解自己,每当属吏们来到官署(议事的地方),宾主欢聚一堂,陆秀夫独自沉默不发一言。有时在府中宴饮,他坐在酒席间,整日姿态矜持庄重,不曾有一点希求苟合的意思。等到考察他的政务,都治理得很好,李庭芝更加器重他,即使自己调任也不让他离开自己,陆秀夫在李庭芝的幕府中三次升迁至主管机宜文字。成淳十年,李庭芝管辖淮东地区,提拔陆秀夫为参议官。德秸元年,边境战事危急,李庭芝幕府中的属吏大多逃跑,只有陆秀夫等几个人没有离开李庭芝。李庭芝把他的名字上奏给朝廷,朝廷任命他为司农寺丞,他多次升迁至宗正少卿兼任起居舍人。

二王逃到温州,陆秀夫与苏刘义追随跟从他们,派人召陈宜中、张世杰等人来到温州,于是共同在福州拥立益王为帝。陆秀夫后升迁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陈宜中认为陆秀夫长久地待在军队中,熟悉军中事务,每次遇到大事都咨询、访问陆秀夫之后才开始施行,陆秀夫也尽心辅佐他,把自己的想法全都告诉他。不久陆秀夫参与议事和陈宜中意见不合,陈宜中让言官弹劾并罢免了他。张世杰责备陈宜中说:“现在是什么时候了,还动用台谏大臣来弹劾别人?”陈宜中惶恐,急忙召陆秀夫回来了。

当时君臣流亡在海边,许多事情疏忽了,杨太妃垂帘听政,与群臣说话时依然自称奴。每到朝会时节,陆秀夫端正笏板庄重地立于一边,到治朝上,或者有时在奔行路途中,陆秀夫凄然落泪,用官服擦泪,衣服都被沾湿了,身边的人没有不悲痛的。在井澳遭遇大风,益王因为受惊生病去世,群臣都想要离去。陆秀夫说:“度宗皇帝有一个儿子还活着,将把他置于何地?古人尚且有凭借一支军队和方圆十里之地复兴国家的,现在百官有司都具备,有士兵数万人,上天如果不想灭绝宋朝,凭借这些难道不可以建立国家吗?”于是与众人共同拥立卫王为帝。皇帝于是任命陆秀夫为左丞相,与张世杰一同掌管政事。当时张世杰的军队驻守在屋山,陆秀夫对外筹划战事,在内调度工程,凡是皇帝有所述作,又都出自他的手。

至元十六年二月,屋山被攻破,陆秀夫跑向卫王的船,而张世杰、苏刘义各自砍断缆绳离去,陆秀夫揣测不可能逃脱,就拿着剑驱赶他的妻子儿女跳海,随即背着卫王投海而死,享年四十四岁。

32、从今四海永为家,出自明代诗人高启的《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

33、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出自秋瑾的《满江红》 。

34、崖山海战 [1-2] ,又称崖门战役、崖门之役、崖山之战、宋元崖门海战 [3] 等,是1279年(南宋祥兴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宋朝军队与蒙古军队在崖山进行的大规模海战,也是古代中国少见的大海战。 [4]

崖山位于今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南约50公里的崖门镇,银洲湖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涨退的出入口。东有崖山,西有汤瓶山,两山之脉向南延伸入海,如门束住水口,就像一半开掩的门,故又名崖门。

崖山海战直接关系到南宋的存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间的决战。战争的最后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灭。南宋灭国时,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 [4]

此次战役之后,赵宋皇朝的陨落, [5] 同时也意味着南宋残余势力的彻底灭亡,蒙元最终统一整个中国。 [6] 中国第一次整体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征服。 [4]

35、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年9月23日 [1] —1294年2月18日 [2] ),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弟 [3] 。大蒙古国第五任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蒙古尊号“薛禅汗”。

1251年,蒙哥任忽必烈为总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南驻爪忽都之地。他先后任汉族儒士整饬邢州吏治,立经略司于汴梁,整顿河南(今洛阳)军政,并屯田唐、邓,收到积极效果。1253年,受京兆(今陕西西安)封地。同年,忽必烈受命与大将兀良合台远征云南,灭大理国。1258年蒙哥兴师伐南宋,授命忽必烈代总东路军。1259年9月,蒙哥在合州前线病逝。1260年3月,忽必烈在部分诸王的推戴下,即汗位于开平,建元中统。忽必烈以汉地丰富的人力、物力为依托,出兵击败阿里不哥。

1271年(至元八年),建国号为大元,确定以大都为首都。1274年(至元十一年),命伯颜大举伐宋。1279年(至元十六年)最后消灭了流亡在崖山的南宋残余势力,完成了全国的大统一。

统一全国后,忽必烈重用回回人阿合马,后阿合马独擅朝政。1282年(至元十九年),大都发生了王着、高和尚刺杀阿合马事件。此后,忽必烈又先后任卢世荣、桑哥专理财政,都以失败告终。同期,忽必烈接连派遣军队远征日本、安南、占城、缅甸与爪哇,都遭到失败。但抗击海都、笃哇等西北诸王的侵扰和平服东北诸王乃颜叛乱,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1294年(至元三十一年),忽必烈病逝,庙号世祖。?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