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节出路
如今在大兴国,年轻人想要出人头地无非有三条路可以走,当道士,参军和读书。
在老百姓眼中,道士的地位最高,最受人们的尊敬,然而道观也是最不好进。国教三圣宗讲究的是师父找徒弟,而不是徒弟上门拜师,所以只要师父认为这人没潜力,就是把头磕破了人家也是不肯收留的。
相比进道观当道士,参军相对要容易一些,不过要想当兵也得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条件是朝廷认为有扩大或者补充兵员的必要,广发征兵令的时候,百姓们才有机会参军;另一个条件就是应征者必须家境殷实,并且上溯三代必须没有重大的犯罪记录,只有这样的人才会被军队接受。
虽然入伍的条件十分苛刻,还伴随着可能受伤乃至丧命的风险,但人们还是对此趋之若鹜。不单单因为朝廷给士兵的薪饷丰厚,有子弟入伍的家庭还会得到朝廷的各种赋税减免,此外,大兴几十年都没有对外大战的现实也是打消人们顾虑的一大原因。
普通百姓的最后一条出路就是读书,书人人可读,而且只要读书十年,朝廷就会给予功名,唤作士人。但是读书人在成为士人之前,每年都要向朝廷缴纳一笔不低的特别赋税,要是有人少交一年特税,朝廷就会重新计算这个人的读书时间。只有连续十年交足特税的读书人,才会获得朝廷承认的士人资格。
士人功名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朝廷大小文官都是由士人担任的,即便各个文官的名爵品级有所不同,但从理论上来说,每位士人在争取同一个官职的资质是相同的。
张若水把大兴的现实想过一番之后,对常伯惶恐的样子也就不以为怪了。
辞了常伯,张若水转会舱内,换了一身干衣裳。说是干衣裳,其实还是有些潮乎乎的,不用说,这也是昨天张若“下水摸鱼”的结果。
方才饶是张若水躲得快,主动地跳进了湖里,屁股上还是挨了十四先生一脚。张若水本想着落水狗是当定了,还不如少受一些皮肉之苦,可徐善行既然打定了主意要给她点颜色看看,他的小算盘又哪里拨的动呢。
“可摸到了几尾大鱼?”
看着徐善行得意洋洋的样子,张若水眉头皱了起来,不过嘴角却扯开了笑意,“嘿嘿,鱼是没摸着,倒是被龙王爷请去喝了顿酒,我们哥俩相谈甚欢,还即席赋诗来着呢!”
徐善行本来扬着的眉眼闻言立刻沉了下去,双唇一闭,冷哼一声就没动静了。徐善行的反应早在张若水的意料之中,这位十四先生嘴巴臭的不行,可是他其实并不擅长跟人斗嘴,总是不出三句话就会被张若水顶得没话说。
张若水这是可是知道适可而止的重要性的,再挖苦下去接下来要吃苦头的可就是自己了,谁让自己目前的动手能力不如人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