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求收藏、推荐票,拜托拜托!你们的关注是我写作的动力,谢谢了!)
马尾军拿下天津并出兵北京城,连战连胜使得天下震动,全天下特别是北方几省的清廷官员内心里都产生了变化。河南、山东、安徽是最靠着马尾军控制区域的省份,在这些日子不断有几省官员暗中送信表示归附,另各地世家也多有派遣家族嫡系子弟前往江南。但是大部分的清廷官员还是没有动作,但你果然这里面有很多还是忠于清廷的,但是大部分都是处于观望中,还不敢随意的下最后决心。
天津以及渤海湾是完全的控制在了马尾军手中,京城随时都处于被威胁中,清廷视驻守天津的马尾军为眼中刺肉中钉,无时无刻不想派兵去收复。原先是兵力有所不逮,但是现在京城周围大军云集,总兵力已经超过了十五万,出兵攻打天津成的议案又被提到了康熙的案头。但是康熙还是处于犹豫当中,明珠也变的不太主动了,上次的残碑给了他深刻的教训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尾军火炮步枪之犀利远非他们清军可比,几千骑兵的冲锋居然就被几十们火炮加上几千杆火枪给挡住了,这简直就是先秦的强弓营复生啊,骑兵 都冲不到近前了,其他步卒又能有什么用?何况,马尾军还有那什么手雷可以近战阻♂→,敌。
一时间,进攻天津的议案就被这样拖拉下来,连续几天都没有人继续提起。京城这边局势紧张,湖北的岳乐、山西的图海也都陷入了苦战。康熙不掉兵回京还好。只是调动了一部分兵马。整个军营所有的士卒就全都知道了。京城被围困的消息一时间喧嚣尘上,全军人心惶惶,和吴军作战之时士气明显低落。湖北,眼看也就要落入吴三桂的手中。
这个时候马尾军的眼光也就不再继续停留在江南金陵附近,而是这边着对安徽进行下手。实际上安徽在长江以南的浮现也就是马尾军的囊中之物,但是北边区域就是马尾军现在攻略的要点。
安徽原本是南直隶的一部分,顺治十八年成为单独的一个省,省名就是由安庆府和徽州府的首字合并而成。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了二十一世纪。由此可见,安庆府和徽州府是安徽最重要的两个城市,而在前明是时候这里还有一个重要府县那就是朱元璋的老家凤阳,也正因为是朱元璋的老家,所以地位比较特殊,被定为明朝的中都。相比之下,后世里的省会合肥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弟弟,很普通的一个府城。清廷得了天下,凤阳这里理所当然的就被边缘化了,安庆府和徽州府的地位却有所上升。
后世里经济趋于全球化。沿海地区都比较发达,这个年代里内陆河运却更为重要。哪个地方挨着长江或者大运河,哪个地方发展的就比较快。安庆府是长江沿线重镇,又是安徽最大的城市,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军事角度来说,安庆府更有着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马尾军海军大部队现在不是在福建固守老家,就是在渤海湾威胁着清廷,长江之上就半支舰队,虽然吴三桂不敢来犯,清廷在长江上也没有了水师,但是还不足以去威胁安庆,岳乐在这里也囤积了重兵。
这个时代的地图很抽象化一般人你很难看懂,但要是打开一份现代的中国地形图就能看到,在长江下游地区和中游地区之间有一道非常明显的天然屏障,长江以北的大别山,长江以南的黄山、天目山等皖南山区,像一左一右的两扇大门,隔开了华中和华东,隔开了江西盆地和长江三角洲......两扇大门之间,也就是大别山和皖南山区之间有一个走廊地带,长江从中奔流而过,把楚吴越三地连接在一起,安庆府又位于这个走廊地带的中心,像挂在大门上的一把锁。
大别山是河南、湖北和安徽的分界线,著名的革命老区。当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之后,威慑整个华中、华东地区,夺取了全国战略上的主动权。皖南山区同样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新四军的大本营,著名的皖南事变就发生在这里......凡是革命老区,大都是层峦叠嶂的山区,以古代的交通条件难以保证大部队的后勤运输,所以想从湖广、江西向长江下游进攻,或者是反过来向着上游去,一般都要利用长江水路,走大别山和皖南山区之间的走廊地带。安庆就恰恰卡在走廊地带的咽喉位置,所以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换句话说,安庆就是金陵的门户。不控制了这里,将来不管是吴三桂还是清廷的大军都能从这里过来威胁江南,上次勒尔锦大军过江这边攻打金陵就是很好的例子。从这里顺着长江往东北方向走,就是广阔的东部平原地区,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在两百年后的太平天国运动中。太平军和湘军就在安庆府进行了一场总决战。并以湘军攻克安庆告终,太平天国的形势因此急剧恶化,天京很快陷落,有“一战亡国”之说。
徽州府也很重要,但是现在的徽州已经在马尾军的控制之下,只余下了安庆一个重要的地方。徽州和安庆府的情况有所不同,徽州府位于长江以南,安庆府的东南方向,紧挨着景德镇,在安徽的最南端。徽州在后世改名叫做黄山市。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旅游城市,事实上也的确不富裕……但在明清时期。徽州却是鼎鼎大名的徽商起源地,堪称富甲天下。
整个徽州府都属于皖南山区,“六山三水一分田”,那一分田还是贫瘠的山区红壤地,当地人迫于生计纷纷经商。徽商一开始主要经营山货、木材、茶叶、丝绸和典当等行业,在明朝中后期介入利润高昂的盐业经营后。徽商迅速崛起。成为可以和晋商相提并论的大商帮。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清军南下,徽商聚集的扬州等地被血洗劫掠,徽商也因此大伤元气。但是清廷统治者很快发现,想要长期统治中国乃至实现他们梦想中的“万年不拔之业”,只凭烧杀抢掠当强盗肯定不行,还得建立基本的经济秩序,并且对明代的弊政进行改良......但是他们本来就是强盗出身,玩不转这么复杂的经济管理工作。所以就开始在汉人中寻找代理人,大名鼎鼎的徽商就成了首选的拉拢对象。
满清占领金陵后不久,对盐业专营制度进行改良,把这块大肥肉交给了徽商,徽商因此又迎来了第二春,发展势头之猛,连老资格的汉奸商人集团晋商都比不了。徽商在这十来年里再次迅速壮大,保守估计,他们的总资产是国库的十倍以上。现在的扬州盐商耿精忠并不是发自本心的想要给他们优厚条件,而是士气毕竟也就过去了。而且清军入关的时候他们也并没有像晋商那样过分。不过若是易地而处,将徽商放到山西那一片。估计比范永斗等清廷皇商也好不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