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一摸就知道是官家的,加上这份落款,应该做不得伪。毕竟周庐镇压江湖多年,江湖人士对于这个最大敌人的了解还是很多的。尤其是周庐接班人的最有力人选“倾城”,各大宗门关于他的资料,摞在一起估计能压垮三五个锻体为主的武道宗师。
三位元老都是宗门主事人,多年处理宗门事务,对于公文的理解能力并不差。
让我们翻译一下白蜜梵交给简易的这份公文的标题。
《关于完善各基层衙门的管理,深入构建监察体系,及加强城乡居民生产生活与城防之间关联的建议》。
前面两句是老生常谈了,昭国开国二百余年,皇权和官僚势力,庙堂与江湖的斗争从未停息过。一言以蔽之,封建王朝自觉性的朝着中央集权的方向发展,这是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的。
但是,结合落款来看的话,这份公文就十分耐人寻味了。
这么说或许不太合适,应该说,这份公文既然是周庐的倾城发出的,那这无异于赤裸裸的挥动屠刀的前奏了。
无论是封建王朝的政体,还是昭国官僚系统的结构,还是生产力(信息交流方式,暴力机关的机动能力)的制约,都决定了昭国的税官和税吏,剥削基层人民的剩余价值的时候,都不可能完全依赖朝廷进行。而这些士绅,地主之类的角色,就成了很好的代言人。
所以某种意义上,太虚剑宗这种超级宗门,就是朝廷养的肥猪。
若是吏部之类的部门提出完善基层管理,构建监察体系,那只能是为了澄清吏治,抓几个大号贪官,为吏部或刑部某位大佬的升迁做铺垫。可是,什么时候轮到周庐这个做湿活儿的部门,来关心朝政了?
一个武道宗师磨刀,那是为了出门打架,跟家里的猪多半没关系。但是一个屠户早起磨刀了,家里的猪一点儿都不担心,那可真是蠢猪。
别的不说,光这一条“监察”,不会真有人认为,封建王朝的官员所谓的监察,主要是监察同为官僚体系一员的官员吧?
不会吧?不会吧?
尤其是最后一点,重点中的重点。
加强城乡居民生产生活与城防之间关联。
昭国天子上朝之时,文武百官都是分别站在两侧的。绝不可能允许诸如“节度使”或者“州牧”这样的,政军一手抓的职位存在。加强关联是个很暧昧的词汇,因为这个世界上存在太多加强关联的手段。
本来,昭国军队的后勤供应,是由皇帝批准,户部统一调配,由兵部和军中分拨,是一个直线的操作,为的就是防止地方政权对军队插手。主管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的,自然就是大小衙门。加强地方衙门和城防的联系,不就是政军媾和么,这在昭国开国以来的历史上从未有过。
当今皇帝在位几十年,不会这点儿政治嗅觉都没有,轻改国体,是要掉脑袋的。
只是看标题,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朝廷试图通过暴力(军队)的手段,镇压影响地方生产生活的势力。想都不用想,这份决议一旦通过,朝廷就真的和江湖撕破脸了。
但是朝廷又不傻,不论这份文书能否通过,这种能够引起轩然大波的意见,万万不可能流传到江湖上。真要下手,那也得是悄咪咪的下手,江湖势力晚反应过来一会儿是一会儿。
所以,这份文书,白蜜梵究竟是从哪里得来的?
白蜜梵此举,想来意在展现自己的手腕。当年的简易还是个孩子,在李太安的带领下,踩烂过一个周庐分部的门槛。尚且年幼的简易记不得太多的事情,只记得当初任意游侠的李太安端掉那个分部之后,有个四肢尽断的周庐力士装死,趴在炭火盆边许久。
濒死一刻才忍不住叫出声来,待到李太安去把那人的身子翻过来,才看到那人的腹部已经被烧的一片炭黑。他之所以装死,是为了掩住铜盆里尚未燃尽的公文。周庐保密之风甚于斯,能偷走传说中那位“倾城”的公文,白蜜梵的手腕绝非常人能够想象。
江湖和周庐双方从未设想过共赢的局面,是赤裸的厮杀,零和的博弈。如果周庐真的要再起一次干戈,江湖势力只能联合。毕竟,曾经的江湖出了个八百年一遇的剑仙东方天晴,而今的江湖,谁也不敢说又能出一个这般人物。世人所冠的“八百年一遇”,还是因为上溯八百年,江湖的文字记录多为戏说和演义。
到时候,一切的门派纠纷都将成为次要矛盾,唯独对抗周庐才是主要矛盾。在次要矛盾激发之前,就以未雨绸缪的理由激发次要矛盾,让主要矛盾之上再加一层矛盾,但凡识过几个字的人就不会如此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