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试验田的地头,张三与宋应星聊了很多,宋应星是个比较灵活之人,来到宣府他就发现徐光启名义上是宣府最高长官,实际上只是宣府希望营一个研发部门的负责人,自己的到来也是为了给徐光启做副手,这个研究院一年的经费居然高达三十万两。这笔钱如何花完全是徐光启说了算,可以说就算封疆大吏的手中也不一定有这么大一笔随意支配的钱粮!
这笔研究费用外加这河边的一千亩地就是研究院一年的全部费用,配套这一千亩地的还有一个村子的村民,他们就地转化为研究所的员工,不再是种田吃饭的农民,而是按月领钱粮的公家人。
虽说一年三十万两钱粮的使用权在徐光启的手中,但是管账的却是希望营度支司派出的会计,账房!不是不信任徐光启,徐老先生的人品完全可以保证,问题是这样的人往往不会花钱,如果没人帮他把关,三十万两可能用不了半年就得挥霍干净!
与两位科学大拿聊了几句闲话,话题就转到了他们现在正在研究的农业新作物。徐光启指着地上的禾苗介绍道:“现在种下的是玉蜀黍,这种作物是几十年前由传教士带入我大明,优点是抗旱抗寒,不占好地。缺点是产量太低,粮食口感太差,农人一般种植都是用来喂养鸡鸭!老夫在天津重点培育两种作物,一种是这玉蜀黍,另一种是番薯!玉蜀黍就是眼前你看到的这种,禾苗刚刚破土而出,要四个多月才能成熟,老夫是想在北方冬小麦成熟后种植一季玉蜀黍,可以增加北方的粮食产量。老夫现在一直在探索这玉蜀黍的习性,以增加产量!”
“为何不试试疏植,如同木棉花一般,放开间隙留给植株足够的生长空间呢?”
“你说疏植?”徐光启的心像是打开了一扇窗户,对啊!完全可以试试疏植,已有的粮食作物都是密植,出于惯性考虑,一直把玉蜀黍当作粮食,所以都是用的密植方式!
“是啊!徐公可以试试一尺见方一株,动员研究所员工抓紧时间见苗,最好连泥土一起移植到其他地块,这样就能多种一片地!”徐光启眼前这片地也就只有一亩多,由于这几年连年试验失败,他已经不敢一次性投入太多的土地。
徐光启听得连连点头,没错!可以将见下的禾苗移植到别的地块,也可以试验一下这种作物的可移栽性。
徐光启命令研究所的员工开始移植玉米的禾苗,研究所有二十户人家百多口人,所有男丁都要跟着徐光启种地干活,除了用作试验的地块,其余闲置的土地徐光启不想浪费也都种上了小麦!
二三十个壮劳力在徐光启的指挥下,一亩多地的禾苗一个时辰就已经见苗移植完毕,安排员工负责从洋河里取水浇地,尤其要关注好新移植的禾苗!
看完玉米的种植,张三又跟着徐光启二人来到番薯的育苗点番薯传入华夏的时间与玉米差不多,都是万历年间进入的中国,据说是一位叫做陈振龙的海外华人带回祖国的。徐光启已经掌握了番薯能够扦插的特性,育苗点的秧苗差不多已经可以剪切,有了玉米疏植的经验,徐光启打算这番薯也用疏植的办法扦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