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笔趣阁>历史小说>穿越民国之少帅春秋> 第465章 不差钱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65章 不差钱(1 / 2)

随着工业的大规模兴起,人才匮乏的问题开始急剧显现,奉系急需一大批懂技术的工程人员撑起工业发展的一片天。

在此之前,技术的传承只是师徒手传身教,“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观点下,传统手工作坊式的技术教育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需要正规的、紧跟世界潮流的技业专门学校来大规模传业授道解惑,建设专门的工业学府迫在眉睫。

中国办大学的历史很早,但是湖南大学的前身、号称有千年历史的岳麓书院根本不具备现代大学的任何特征。真正完全按照西方大学模式设立的大学是诞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外国教会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这是一所实力一直很雄厚的大学,也是1895年前中国唯一一所也是最好的大学。

中国官办最早的大学则是甲午之际成立的北洋大学堂,它诞生不久天津就开始闹义和团,此后又是八国联军入侵,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而1896年成立的南洋公学由于地处人文荟萃的上海租界,一直致力工业救国的,发展更好一些,因此到1920年代前可以说是中国最好的大学。

至于1898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也就是张汉卿曾经“就学”的北大前身。由于受封建主义影响,入学的大多是纨绔子弟,直到蔡元培主校时校风才为之一振,四海人才会聚,五四运动更使之闻名中外、留名青史。但是北大在人文方面无人能望其项背,但当时的理工科还很差。理工科还是南洋、北洋强。

南洋于1921年并入唐山、北京两校后,改称交通大学,是当时最好的理工学府;北洋大学即后来的天津大学,理工科也十分强劲。

人才都集中于京、津、沪,对东北的发展是不利的,是时候建立东北自己的大学了。

东北现在只有一所非严格意义上的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理工类专业学校为零,对于人文科学类也没有底蕴。而东北现在有全国最好的工业基础,建立理工类的大学在所难免。

张作霖一直是致力于教育的,为此他在各个场合、各个时代,都有不俗表现:是他争取一切努力使辽宁师范赶上了教育部办大学的末班车、是他第一个呼吁教授白话文、是他第一个明文规定属下各道(市)县长要求各县的教育经费投入占县财政的40%并以此为政绩考核重要标志,他还是第一个导入师范类大学免学费、免伙食费的军阀…

奉系、直系与粤系已经成为中华民国新的三驾马车之一,怎能没有自己的大学来培养人才?张作霖在自治政|府高级军政大会上说:“东北工业经济百废待兴,我需要大量的人才。以前没有条件做不起来,现在财政好很多了,是该建一所包罗万相的大学的时候了。”

张汉卿在旁小声说:“是综合性大学。”

张作霖清清嗓子说:“嗯,是综合性大学!务必要办得比北洋、南洋、北大几所学校都要好,要舍得花钱。在教育投入上,我们不差钱。”

他真的不差钱,先期在沈阳的黄金,作为总调度人的张汉卿始终留了一笔在手。这笔黄金为数30吨,折合成大洋有2.7个亿,可是一笔巨款。

用这笔巨款建设十所北大这样的大学都足够了。

张作霖信心满满,他对王永江说:“我没读过书,知道肚子里没有墨水的害处,所以可不能让东北人没有上大学求深造的机会,岷源,一切事我都交给你了,开学越快越好。用钱告诉我,不管多少,我宁可少养五万陆军,但东北大学是非办不可。”

张汉卿却不满足于这一所大学。对他来说,东北难得的有充足的钱在手,用起来还不太心疼。现在比历史上有更多更好的条件,可以几所大学同时建设了,因为人才缺乏的状况开始明显了。

东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完全可以并行,特别是哈工大,一定要建设好了,那是中国工业发展的基地----因为中国的工业发展一定会看东北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