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萱琪多是问廖沫儿问题,廖沫儿很有耐心,唐易和高太明听着这些“初级脚本”,不自觉地和她俩拉开了距离。
终于,唐易在一个拐角处的瓷器摊子前蹲下身来。
这个摊子上全是瓷器,而且都是小件瓷器,最大的也不过是民国年间的茶壶。唐易伸手拿起的,是一个瓷制小粉盒。
粉盒自然是装粉的,不过这个粉盒真是普通到了极点,就是一个直径约七八厘米,厚度约三四厘米的小圆盒,有盖扣着。
但是这个粉盒的颜色,却十分特别。
青白釉。
在单色釉瓷器盛行的宋代,北白南青。而这个“青白”,就是独树一帜的创新。这不是简单的青白,它非常亮,有点儿偏蓝。其实严格来说,这个颜色更像天青釉。
这么一个造型普通的小粉盒,没有纹饰,没有款,却一下子吸引了唐易的目光,就是因为这个颜色。
一上手,重量很轻,开盖,胎体很薄。
唐易微微一笑。没错!这就是影青!大名鼎鼎的宋代影青!
只是可惜,是个小粉盒。宋代影青瓷器,到如今传世量最多的就是粉盒。宋代是个有风情的朝代,追求情趣的特点更为突出,料想女子化妆也更为精致,粉盒的量大,也很能说明问题。
不过,这毕竟是宋代饶州窑的影青,造型简单,工艺却很精良,而且颜色特别正。这样的东西,按说不会随便摆在地摊上。摊主是个老人,怡然自得吧嗒着烟斗,眯缝的眼睛里看不出任何异样。
说饶州窑,很多人不知道,但其实就是宋代的瓷都窑口。瓷都在宋代建镇,当时自然不会像明清一样设置御窑厂,而是集中了不少民窑。
但是这些民窑,却有一处当时的御窑也比不了的资源,那就是瓷都高岭村产的一种瓷土。
高岭土。
高岭土烧出的瓷器,洁白细腻,而且可以做得很薄。影青,就是如此,瓷胎最薄可以透光,再配合这种青白如天的釉色,实在是漂亮!
影青,又薄又好看又实用,在宋代,是瓷都对瓷器的一种巨大创新。
这种创新,甚至还导致了华夏的宋元明几朝玻璃器的断档!
国外为什么流行玻璃器,因为他们之前造不了瓷器。但是只要瓷器能做的够薄,够轻,那相对玻璃的优势,实在是太明显了。
首先瓷器比玻璃更不容易碎,同样厚度的玻璃和瓷器,可以扔地上试试。再者,你用玻璃杯倒一杯开水,用瓷杯倒一杯开水,稍稍等一会儿,玻璃杯你敢直接拿么?瓷杯可以。当然了,时间长了也烫手,但比玻璃杯慢得多。
还有个成本问题,这是个基础问题,贵了不行,但是瓷器偏偏比玻璃成本低。
玻璃在华夏古代不叫玻璃。战国的时候有个称呼叫璆(qiu)琳,汉代的时候出现了琉璃的称呼,后来还出现了一些药玉、罐子玉之类的说法。从名称上也能看出来,要么带斜玉旁,要么直接叫玉,被看得珍贵。
抛开艺术品这个情况,单从实用器上来说,宋代影青瓷出现之后,从战国到唐代传作的玻璃器算是玩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