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气,人们对这个词的解释褒贬不一。
当说到它的时候,脑袋里很容易出现不正之风四个字,还有不管你看得惯和看不惯,接受和不接受,最后都随大溜的种种风气。
最常见的是“随礼风”,从老祖宗那传下来的,谁也改变不了。
礼尚往来。
谁也不可能关起门过死日子,都有仨亲俩厚的亲朋好友,也都有父母高堂和儿女子孙。谁家老人没了不可能自己抬到山上去,谁家儿女婚嫁也不可能压无消动的,都得有点动静。
有动静就得随礼,老辈子留下来的馈程。
可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礼越随越大,越随越多。过去只是红白喜事、上屋架梁、婴儿满月、老人过寿随礼,现在又增加了升学宴、乔迁宴、不管岁数大小的生日宴,康复宴、庆典宴、二婚三婚答谢宴。
等等等等。
有邀请就得随礼,名目繁多的礼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实在有些招架不住。
不随?以后见面尴尬,朋友都没法处了;随?礼越来越大,少了拿不出手,多了拿不起,愁眉苦脸还得强作欢颜,明知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也得咬牙挺着。
说说餐饮界,自从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不知何时起刮起了拜师风。
拜师无可厚非。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
过去皇上还拜师呢,何况厨子乎?
谁都想寻个好师父,带着自己学手艺,然后出去炒菜当厨师,好多挣钱养家糊口。
师拜了,就得尊师重教,师父有个大事小情的徒弟都得到位,尤其是过生日,必须的。不但师父过生日得去,师娘过生日也得去,几乎成了风气。
去是去,能空着手吗?尤其现在的礼这么大,条件不好的真拿不起。
一位烹坛名宿过生日,徒弟过百,全部到位。拿的最少的是现金两千,最多的不是礼金,而是一座金佛,令人咂舌。
当然,能拿金佛也一定混的很好。可是龙生九子,子子不同,百十个徒弟不可能各个混得好,那些混得不好死撑着拿两千的几乎是当月全家的生活费,不禁可怜。
给师父过生日本来是件好事,师兄弟聚在一起,既团圆了还热闹,其乐融融有啥不好,偏偏被这个“礼”整的闹心吧啦,不得不世俗。
这其中自然是攀比心理作祟。
当师父的攀比。不想被别人比下去,自己的生日越隆重越好,收到的礼越多越好,越贵重越有炫耀的资本。
当徒弟的攀比。不想被师兄弟们瞧不起,为个面子,没钱借钱也送------
对一些人来说,师父过生日成了负担。
说实在的,谁都得过日子,钱不是大风刮来的,难挣呀。
举个实例,老谭兄弟老四,也就是杨志军的表哥,其师父是省城厨师界名宿,赫赫有名。老四曾对老谭说,看着每个月挣的挺多,有时都不够走人情的,尤其师父师娘过生日,小一个月工资就没了。要是再赶上哪个师兄弟乔迁、给孩子过生日、突如其来的二婚答谢,都得动用老本。
好习俗、好风气一旦过分夸大,把攀比、炫耀掺杂进去,就是陋习。
厌恶陋习,却改变不了,并且把自己也变成陋习的一份子——不这么做,随出去的礼怎么收回来?
老谭住院的前几天很安静,除了张宇、周晓梅、古毅每天过来之外,燕子有时也过来,还有艳华在的时候每天都来。店里其他人没来,都知道他需要静养,也就没打扰。
等拆线之后,来看他的人就有了。
先是杨志军和木兰,接着是海东店店长刘丽和厨师长刘师傅,随后是孟梦、王艳丽、佟欣、李艳景,各档口老大和前台的领班部长,还有一些老员工。
这些人来的时候无一例外都不空手,并且走的时候都给留了钱,从五百到两千不等。
不但他们,省城也如此,张丽、忠清、华清、李爽、图雅、王红、小龙------都打电话表示慰问,并用微信转了钱。
老谭叫雅茹帮着算了一下,这些钱加在一起已经超出了住院医疗费,并且还有剩余。其中有五个每个月只挣两千多块钱的洗碗工和保洁也给了钱。
老谭欣慰的同时心里也很难受,说实话,看着这些钱比捅他一刀还疼。
“都是礼尚往来,以后他们有事你再随回去不就得了。”雅茹安慰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