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长,请您几位过来,可不是光为了让您担干系的,我还有一些学问上的事情和您探讨一下。”马淳打个巴掌给颗甜枣,知道老道有些不甘,便说道。
“哦?愿闻其详。”老道眼睛一亮,知道这位县君可不光会坑人,还有许多自己不知道的高深学问,只要他一说探讨,肯定会蹦出好些前所未闻的想法和思路。
“道长学究天人,不知信奉‘天圆地方说’还是张平子的‘浑天说’?”马淳正色问道。
“县君何出此言?”老道士被问的有些懵逼,这县君楼歪的有点大,刚刚还在说鲸鱼油的事情,一转眼就跳到天文学范畴去了,感觉有点跟不上马淳的思路。
马淳所说的‘天圆地方说’源自春秋战国时期,也叫‘盖天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原始宇宙观,认为大地是个正方形的平面,天则是个半球形,覆盖在大地之上,这种宇宙观很符合人类的直观感觉。
这一学说认为,天是圆形的,像一把张开的大伞覆盖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个棋盘,日月星辰则像爬虫一样过往天空。因此,这一学说又被称为‘天圆地方说’。‘天圆地方说’虽然符合当时人们粗浅的观察常识,但实际上却很难自圆其说。比如方形的地和圆形的天怎样连接起来,就是一个问题。
于是当时先贤就从道德、人文上进一步解释了这个学说,《大戴礼记》、《庄子》、《周髀算经》等著作都从各自的理论当中提出自己的观点。比如《大戴礼记》讲:如果天是圆,地是方,那么地的四角如何与天相合呢?真正的解释是“天道圆,地道方,圣人法之,所以立上下”。
不过不管怎么解释,这个理论先天上就存在大量疑点,许多学者并不太认同。于是东汉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张衡张平子就提出了更为先进的‘浑天说’。并根据这个理论制作出了著名的天文日历仪器‘漏水转浑天仪’。
张衡在他的著作《张衡浑仪注》中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则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覆地上,半绕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隐。其两端谓之南北极。北极乃天之中也,在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然则北极上规径七十二度,常见不隐。南极天地之中也,在正南,入地三十六度。南规七十二度常伏不见。两极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强半。天转如车毂之运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故曰浑天。”
这个理论简单说就是:地球不是孤零零地悬在空中的,而是浮在水上;后来又有发展,认为地球浮在气中,因此有可能回旋浮动,这就是“地有四游“的朴素地动说的先河。
浑天说认为全天恒星都布于一个“天球“上,而日月五星则附丽于“天球“上运行,这与现代天文学的天球概念十分接近。因而浑天说采用球面坐标系,如赤道坐标系,来量度天体的位置,计量天体的运动。
在古代,例如,对于恒星的昏旦中天,日月五星的顺逆去留,都采用浑天说体系来描述,所以,浑天说不只是一种宇宙学说,而且是一种观测和测量天体视运动的计算体系,类似现代的球面天文学。
但是他的理论虽然更接近于现代天文学,而且也能极为准确的推算历法,但却没有具体实例证实大地是个圆球这个匪夷所系的论点。当时人们并不愿意接受自己竟然生活在圆球上这个事实,把他驳斥为异端邪说。
然而张衡制作的浑天仪和浑象却又能制定历法和形象地演示天体的运行,让那些充满疑虑的学者大家不得不折服于浑天说的卓越思想。
因为缺少真正的实例,‘天圆地方说’和‘浑天说’在此时依然是很多学派争论不休的焦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