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笔趣阁>玄幻小说>我,刘辩,三兴汉室> 第185章 你这浓眉大眼的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85章 你这浓眉大眼的(1 / 2)

然而樊陵对蔡邕很热情,蔡邕听到有人呼唤他,转头看到了看到了樊陵,他却并未表现得如樊陵一般热切。

樊陵当然知道原因,这并不是因为蔡邕目中无人,而是由于早年间他为了当上太尉,不仅花重金买官,还专门攀附上了宦官,这段樊陵的黑历史才是蔡邕疏远他的原因。

两人曾经是有交情的,不然一向不会趋炎附势的蔡邕也不会专门为他写颂文。而樊陵一直以来因为理亏,也不敢找蔡邕重修旧好,不过现在他有了这个底气。

当即樊陵也不管蔡邕愿不愿意,凑上前去对蔡邕说道:“伯喈,近年来我在南方修建大小河渠十余条,为何不见伯喈之文也?”

蔡邕听了这强词夺理的话,哼了一声——什么原因你自己不知道?

但蔡邕随即想到,近年来樊陵的确踏踏实实的修建了这么多渠,虽然他没有亲眼见过,但这些都出现在了朝廷的邸报之中。

樊陵继续说:“没有伯喈之文,我总感觉少了些什么……”

听着这话,原本没打算理会樊陵的蔡邕终还是忍不住心软了,他有些僵硬地为自己找着理由:“太常事务繁忙,近年来忙于太学与鸿都门学之事,已经许久没有写文章了。”

樊陵听罢叹道:“想当初,伯喈的文章可谓是一绝,如果就因为公事繁忙而使天下人未曾听闻,当真是人生一大憾事!”

蔡邕听了樊陵毫不掩饰的吹捧,一时有些无言以对。

樊陵倒也不急于一时,而是继续对蔡邕说道:“想我这些年修沟渠之时,见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我想,伯喈之所以不愿意动笔,除了公务繁忙之外,也因为整日忙于案牍之间、少了些在乡野的见闻吧!这样,等下次伯喈闲暇之时,我便登门拜访,同伯喈说上一说。”

说罢,樊陵不等蔡邕拒绝,便以不打扰公事为由告辞离开。

至于樊陵在回去之后立刻写了拜帖,递到了蔡邕的府上,等着蔡邕的回帖,那就是后话了。

这些此时的蔡邕自然是预料不到的,他来到此处正有要事向天子汇报。

未久,他便得到了天子的召见——

“太学及鸿都门学诸生经过今岁之考核后,出为吏、民者,太学有三千五百人、鸿都门学六百五十人。”

“今太学尚有诸生一万三千两百三十一人,其中,得以免除赋税徭役者九千二百一十五人,余者皆纳入学之费用,以补贴太学之费。”

“今鸿都门学尚有诸生三千一百二十人,皆为免除赋税徭役者。”

蔡邕将太学和门学的诸生数量具体到个位数,在刘辩面前一一道来。

刘辩听后习惯性地称赞。

太学和鸿都门学向外输送的不仅仅是官吏,还有自愿回乡造福家乡父老子弟的人,亦有只想搞学术的人等等,不一而足。

而蔡邕在表完太学和鸿都门学的成果之后,又谈起了来年的招生计划——

“今国朝正当用人之际,太学及鸿都门学亦该多收诸生,百姓亦多望教化,万千贫寒子弟皆愿求一入太学之机……”

蔡邕侃侃而谈,说的顺畅无比,各种大道理向刘辩扑面而来,显然是早有准备。

而刘辩只问了一句话:“公要多少名额?”

蔡邕张口就来:“太学一万,鸿都门学三千!”

刘辩:……

刘辩知道,蔡邕口中的这一万三代表着免除赋税徭役的诸生数量。

原本刘辩觉得国家收入提升了,他以后花起钱来也能大手大脚一些,但他现在才发现,国库里多了三五斗,但却引来了来自各方“觊觎”的目光。

谁都想为自己所在的府衙所争取些钱——他的岳父蔡邕,多么有君子之风的一个人,但就是这么一个浓眉大眼,竟也打起了国库新增钱粮的主意。

而且蔡邕还取了个巧,并未只为太学扩招太学生,还包括了鸿都门学。

——你不是蔡邕,把那个坦荡荡的君子给我还回来!

所以,在蔡邕张口就来后,刘辩也来了一句张口就来:“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但蔡邕并未因此而停下打算,反而继续劝道:“陛下,昔日雒阳文风最盛之时,有太学生三万,遂为一时之美谈,今国朝昌盛,正是兴文教之时!”

瞧瞧,为了多收一点学生,蔡邕已经做到了如此地步,竟都开始这么公然夸奖起他来了。

刘辩也知道蔡邕为了汉室的教育事业操碎了心,对于蔡邕的请求,刘辩也不能全然否决,教育的好处无需多言。

当即他在思索之后说道:“太学出了三千五百人,朕便准太学明年三千个减免赋税徭役的名额。若是公还想为太学扩招,那便多招一些自费的太学生,多收些学费,以补郡国失去赋税徭役的损失。”

最初听到刘辩只给太学三千个名额,蔡邕正要说上两句,总不能国库的收入多了,太学生的数量还减少了吧!

后来听到刘辩愿意用多收的学费来补免除徭役赋税的太学生,蔡邕则细细想起了其中的可能性——即便是权贵子弟,因为子孙众多,也不可能全都获得进入太学的资格,而且近年来太学日渐红火,虽还比不上那些阀阅的家学,但却是个增长资历、寻找机会的好地方。

一旦放开收取愿意付费富贵子弟,蔡邕觉得最终达到他所求万人问题应该不大,也就没再纠结了。

见到蔡邕接受之后,刘辩继续说道:“至于鸿都门学,便先扩招两千,以观后效吧!”

太学三千,犹犹豫豫,门学两千,张口就给。

见到这反差的一幕,蔡邕虽然知道鸿都门学人少,近些年他也看到了鸿都门学的作用,但心中还是不免有一个想法——该不会等到某一日,太学被鸿都门学超越了吧?

但他随即将这个想法抛出脑海,太学研究的是经典,是大道,鸿都门学所教授的虽也是利国利民之事,但却是小道。

虽不能因为其是小道而荒废,却也不至于为了小道而舍本逐末。

蔡邕还算满意的离开了。

而刘辩则暗自感慨道,国家的岁收多了,可花钱的地方也多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