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笔趣阁>科幻小说>三国之绝代军师> 第二百二十四章:真假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二十四章:真假(1 / 2)

田丰想到这儿,顿时对我们的杜太尉的兴趣可就越发的浓烈了。他很想见识见识,这个在民间颇具民心,在朝廷上颇受信任,而且在军事之上屡建奇功的杜尘杜太尉到底是何许人也。他到底有多大的人格魅力,让他能够集那么多优点于一身,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奇男子。

不过虽然田丰很想见杜尘,但是他却沒有忘记自己的使命。自己來许昌城是为了曹、袁两家的结盟而來。而杜尘则是自己要面对的最大敌人,所以田丰又多少有些不想看见杜尘。

不管自己想见还是不想见,田丰都是会面对的。无论是杜尘还是曹操,田丰都会在此次來访许昌城而见到的。

而袁绍來使许昌,杜尘也在第一时间得知了。对于袁绍的意图,杜尘多少有些疑惑。自己才生擒了袁绍的弟弟袁术,袁绍便派來了使者,难道是來管自己要人的。

对于这点,杜尘肯定不会相信。袁绍与袁术的关系本來便不好,而且袁术出身嫡系,从未正眼看过袁绍。所以,俩人几乎都沒有多少兄弟情谊,袁绍又怎么会因为袁术來派遣使者跟自己交涉呢。

在如此混乱的乱世,每个诸侯都是心系自己的。正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可是十分适合乱世争霸的诸侯们的。

熙熙攘攘皆为利往,如果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袁绍又何须大费周章的派遣使者來访许昌城呢。

想到个人利益。杜尘便想起来袁绍与公孙瓒的大战。很显然,袁绍來使一定是为了此事。

袁绍与公孙瓒的战斗正处于胶着的状态,俩人正在积极备战。准备相互攻伐。所以,袁绍自然而然的将自己大部分的兵力都集中起來,要跟公孙瓒一决高下。

袁军大军集中在冀州北方,而与之相反的南方自然防御力量不是很充足。而如今曹军兵力强盛,而曹军正在袁军南方。如果此时曹军出兵,那袁绍就有可能腹背受敌,到时候两面夹击。袁绍很有可能就此战败。

想到这儿,杜尘露出了一个异常阴险的笑容。袁绍來使一定是为了求和而來。那便是袁绍有求与自己。既然袁绍想要求和,那绝对要付出让自己满意的代价,不然如此,袁绍休想达成自己的意图。

不过就是不知道。袁绍到底派何人出使。要知道,袁绍麾下可是有不少能臣义士。无论是田丰还是沮授,或者审配、许攸都有些颇有才能之士。无论是哪一个人,都有出使许昌的能力,但是具体就不知道到底是谁会來。

对于袁绍的那些谋士,杜尘可也都想认识认识。毕竟,袁绍的谋士之中,还是有值得杜尘敬佩之人。就好比田丰、审配与沮授,便是杜尘异常敬佩的几位袁军谋士。

几人都是能力超群之辈。而且皆有高风亮节。三人的能力都无可厚非,袁绍就是听从了田丰的计策,才得以消灭了公孙瓒。而虎踞四州,而对于沮授,也颇有才华。官渡之战之初,沮授就提出了正确的战胜曹军的办法,这就是打消耗战,可是他的计策却没有遭到袁绍的采纳。反而被袁绍关入大牢之中。

而后,袁绍兵败。沮授被曹操抓获。曹操很欣赏沮授的才能,对沮授以礼相待,但沮授誓死不降。这等高风亮节之人,却因袁绍而死,杜尘多少有些惋惜。

如果能将这些人都收入曹操的麾下,那应该有多好。杜尘yy的想着,不过这显然属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无论是审配还是沮授,都被曹操俘虏过。可是俩人选择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都是慷慨赴义。虽然杜尘很佩服俩人的做法,但是却为俩人感到不值得,毕竟袁绍并不是一个值得俩人如此的主公。

不过不管是谁來,杜尘都不会手下留情的。佩服是一回事,但是两军交锋不是你死便是我亡,真正到了战场之上,袁绍才不会因为自己而手下留情呢。

所以,面对袁绍的使者,杜尘自然不会手下留情。而且,对于宰人的这种感觉,杜尘还是十分喜欢的。只要有机会,无论是谁自己都要宰上一宰。

想到这儿,杜尘的脸上流出了一脸奸诈的笑容。此时,杜尘可是十分期盼,期盼与袁绍的第一次交涉。

袁绍來使,曹操自然不敢太过怠慢。到时候,袁绍定当会倾尽其所有兵力,來讨伐自己。毕竟,自己的徐州兖州以及司隶等地,正好扼制了袁绍的发展。如果袁绍要想继续发展,扩大地盘,那他第一个要消灭的,除了自己便沒有别人了。

不过纵然如此,曹操也不会惧怕袁绍。纵观自己的成长史,自己都是踩着一个个比自己还要强大的诸侯从而成长起來的。由最早的什么都沒有,到现在的虎踞兖州徐州,曹操都是凭借自己一步一个脚印的打下來的。

所以说,他并不害怕强敌,相反的,他属于越挫愈强之人。只有遇到的对手越强劲,才能够让自己有充足的进步。而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之中,曹操觉得自己才能够成长。

世界如此之大,而意图争霸天下的,又都是具有野心与实力之人。谁也不敢保证,自己一生都遇不到比自己更强大的敌人。所以与其去欺负弱小,还不如先去适应一下,强大的敌人到底有多么强大。

而且,对于自己的老伙计袁绍袁本初,曹操也算十分的熟悉。而也正是他对袁绍的这份熟悉感,让曹操觉得,袁绍其实并不可怕,他有很多的弱点都足以致命,只要自己能够把握住一个,那灭掉袁绍便不成问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