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建义问道:“那明军军官是怎么安排的?”
戴成荣应道:“也是先征求个人意见,如果不愿为我们效力,只要在此之前没有参加过针对我国的军事行动,都可以拿完遣散费走人。想留在军中继续服役的,那也得先过考核关,不仅要看身体条件,而且会检测基本的军事素质,把那些滥竽充数的都给剔出去。”
哈建义点点头道:“可有相关名录借在下一看?”
戴成荣叫来副官,吩咐了几句,让其去将相关资料取来。
哈建义在出发前所接到的命令其实很笼统,并没有什么具体的内容,但这也相当于是给了他发挥的空间,既然是巡视地方军务,那就什么事情都有权过问一下了。有关前明军人的改造整编也并非军事机密,所以他也不用顾虑查询此事会涉密。
不多时戴成荣的副官送来一本簿子,戴成荣介绍这便是目前留在军中受训的前明军官名录。哈建义翻开来看,不多时却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名录中记录的资料都是最为基本的个人信息,姓名、年龄、籍贯、原职、履历等等,有个别能力突出者会注明“擅长指挥骑兵”、“掌握火炮观瞄技术”等等,甚至还有因“熟悉钱塘江水情”而被特别录用的前明水师把总。
不过这些倒也不算稀奇,海汉军中本就有使用各种特殊人才的传统,比如国防部下属的研究院里就有好些看似文弱的书生,可能连步枪都未必扛得动,但这些人善于计算,专门负责制定各种火炮的射表,海汉的火炮部队得依赖他们才能发挥出战力,这种特殊本事就是常人学不来的。
哈建义自然不会对此觉得惊奇,他所关注到的地方是这些军官的籍贯。
哈建义翻看了两三页之后就很快发现,名册上至少有一半左右的军官是出身扬州地区。这本来也没什么稀奇,但联想到戴成荣就是出身扬州的盐商家族,哈建义觉得这就未必只是巧合了。
“戴团长,你可否说明一下,为何留用的军官中会有如此之多是扬州籍出身?”哈建义的编制不在杭州,倒也不用顾忌会得罪戴成荣,径直便将心头的疑问说了出来。
戴成荣脸上的神情明显迟疑了一下,这让哈建义更加确定自己的疑虑应该不是巧合。
戴成荣应道:“实不相瞒,我们在留用前明军官时会考察其家世背景,但如果其家乡距离杭州太远,或是在我们掌控范围之外,就很难进行验证。而扬州嘛……正好是在下家乡,也有一些特殊渠道可以用于验证这些个人信息,所以最后留用的军官当中,扬州出身的比例会高一些。”
戴成荣说得合情合理,但哈建义总觉得事情不是这么简单,手指轻轻在簿子上敲击,试图推理出戴成荣话中的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