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汉与满清保持贸易往来的同时,又在向大明提供军事援助,让大明得以在战场上对清军形成压制态势。站在满清的立场上,当然巴不得大明和海汉因为利益冲突而爆发战争,但这似乎是一种难以实现的奢望。好在海汉还是遵守了承诺,大明攻占沈阳之后,海汉便立刻停止了对大明的军事援助,这让满清总算是获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
但满清现在已经失去了黄海渤海地区的全部出海通道,因此如今就连食盐也得要通过与海汉的贸易来获取,对这层贸易关系的依赖度也比前几年更高了。而与之形成对应的是,海汉的各种商品价格都水涨船高,满清在以物易物的贸易中只能拿出更多的东西来换取自己所需的货物。
类似盐、茶、烟、酒、糖这些商品,此时的价格就比一年前翻了至少一倍以上。这就意味着以马牛羊等牲畜为主要资产和输出商品的满清,其资产价值在很短时间内就发生了大幅贬值。
对于满清这种刚刚进入封建社会时期不久的国家来说,几乎从未经历过这种经济危机,也缺乏有效的应对方法,在不能切断贸易往来的情况下,也只能硬生生地被海汉以剪刀差的方式收割财富。
如果满清此时能够再多几个贸易对象,那或许还能缓解这样的状况。但问题在于与其相邻的国家就这么几个,除了海汉之外几乎全是不死不休的仇敌,此时根本无法开启别的贸易渠道,没有其他可供选择的贸易对象。
当然了,即便大明和朝鲜愿意与其贸易,那些海汉所独有的商品也难以通过别国渠道买到,最终仍然还是得求到海汉这边,老老实实地按照海汉的条件进行交易。
陈一鑫在辽东买进卖出,收割满清的财富,这中间所获的利润比例甚至远远超出了与大明的贸易。
同时满清的国力衰退也造成了大量汉人自发经由山区往南逃难,陈一鑫现在无需发动军事行动,每年便有成千上万的汉人自行涌入辽东半岛地区,选择投靠海汉获取庇护。
与此同时,海汉在朝鲜北部的经营也已经开始进入到收获期。大同江下游以海汉军事基地为中心的产业区初具规模,每年的产出占到朝鲜盐产量的三分之一,铁矿石产量的五成,煤炭产量的五分之一。
而这一地区随之发展起来的造船、冶炼、兵工等等产业,更是凭借引入海汉的先进生产技术,成为了朝鲜半岛的工业中心。虽然这里的技术水平还远远无法与田独那样的地方相提并论,但对于17世纪的朝鲜来说,却已经算是超越时代的存在了。
但朝鲜国其实并未完全享受到这些先进技术所带来的好处,在海汉的严格管控之下,朝鲜国只能优先获得这些地方的产出,却无法自行掌握其生产进程。当初李凒自作主张发兵攻打满清的影响依然未能消散,哪怕他后来用了各种办法来表明对海汉的臣服,但执委会已经认定这个国家不能给予百分百的信任,因此在类似航海、军事、金融、文化等领域对朝鲜制定了极具针对性的管控措施,以保证这个藩属国不会再有逾矩的行为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