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笔趣阁>历史小说>穿越之帝国复兴> 第258章 师出有名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58章 师出有名(1 / 2)

由山海关出来,整个辽东地区的形状,就像是一个巨型的唢呐。

从山海关到锦州,这一带东北西南走向的区域,便是那唢呐的音管。东边是辽东湾一望无际的大海,西面则是连绵不绝的崇山峻岭,中间便留下了一条狭长的走廊地带,因此也被当地人称之为“一线喉”。

锦州、松山堡一线东北面的广大区域,则构成了唢呐的“喇叭口”。蜿蜒宽广且支系发达的辽河,在营口、鞍山、沈阳、铁岭一线的西北地区,形成了一大片辽阔肥沃的河套平原。

而大凌河城,便处在“一线喉”与“喇叭口”之间交界地带的最前沿。从这里往东北,便是后金的控制区域,往西南,则是通往山海关最后的缓冲地带。

一旦冲破了山海关,后金部队便可长驱直入,而整个顺天府,包括京城在内,也将毫无阻隔地呈现在入侵者的面前了。

大凌河城的重要地位,由此不言而喻。

然而,当杨天义来到了大凌河城门前的时候,他的心里却犯了踌躇。

由于连日来马不停蹄地赶路,每个人都早已疲惫不堪。而杨天义也需要一些时间来考虑下一步的打算,倒也不急于与当地官员会面,便在松山堡的城外找了一处依山傍水的地方,就地安营扎寨。

待众人都安歇下后,杨天义却是怎么也睡不着,在床上翻来覆去了好一阵,终于还是披衣下床,轻轻地来到了李正的帐外,压低了声音叫道:“李正,陪我出去走走吧!”

李正现在的身份,是杨天义的幕僚长,最高军事参谋,虽然无品无秩,但他实际上的权力,已是仅次于杨天义了。

年轻时李正也曾立志考取功名,后因烽烟四起,战乱频仍,心忧国事的他,便弃文从武,开始研习各家兵书兵法,并写出了许多针砭时弊的策论,对辽东战局亦有一些独到的见解。

只因他出身低微,且朝中一直是被主和派所把持,他的观点却也从未引起重视,故而便一直蹉跎乡里,直至在韩城追银的战斗中,才被杨天义所发掘。

此后,他曾先后供事于洪承畴和杨鹤,在杨天义调查杨鹤劫掠官银一案中,又立下了汗马功劳。杨天义因其智计过人,见识广博,对自己亦是忠心耿耿,便在此次出征之时,将他带在了身边,以便随时咨询。

李正走出帐外,看了杨天义一眼,便不声不响地跟在他的身后,一同向营后的那座小山包走去。

来到山脚下时,李正方才轻声地问了一句:“大帅,您好像有心事?”

杨天义微微地叹了口气,却道:“上去再说吧。”

他当然有心事。而且,这个心事还让他感到异常为难。便在上山的路上,他将这些天一直思考的问题又重新梳理了一遍。

由于对历史所知有限,杨天义并不了解大凌河之战的成败结果和它在明清战争史上的关键转折点的重要意义,甚至,他根本就不知道还有这样一场战役。

因此,对于这场战役最终的结局——大凌河城是保是破,祖大寿是死是降,他心里也完全没底。

他所知道的仅仅是,就在十几年后,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倒戈投降引清兵入关,从而揭开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统治时期的新的篇章。

若是从这个角度来说,此刻自己面前的敌人,便是十几年后的国人,他们也不再是异族,而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杨天义不由地产生了一个疑惑:面对这样的敌人,自己该不该打?又该如何去打?若是由于自己的一通搅合,竟而影响到华夏民族的融合和中华版图的扩张,那自己到底是大明的功臣,还是历史的罪人?

这个疑惑便像是一根鱼刺,始终横亘在杨天义的心中。让他既觉得不吐不快,却又不知该如何倾吐。更重要的问题是,不解决这个疑惑,这场仗他便无论如何也放不开手脚。

山并不高,而且山路也不陡峭,大约走了十几分钟的样子,两人已是来到了山顶,找了一块平整的石头便并肩坐了下来。

杨天义眺望着四五里外笼罩在夜色之中模糊一片的松山堡,心中久久难平,却是并不开口说话。李正便也陪着他一起沉默无语。

“李正,”过了许久,杨天义又是一声长叹,便缓缓说道:“你对这场仗有什么看法?”

李正有些猜不透杨天义的心思。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