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针灸治疗和中医其他治疗方法一样,临证必须通过四诊对复杂的病情进行分析、归纳,了解疾病的寒热、虚实,明确其病位属于何经、何脏,进而探求其病因、病机,辨认其证候和标本缓急,用针、灸、罐等通过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达到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的目的。
二、针灸治疗原则
(一)补虚与泻实
正邪相争贯穿疾病的始终,治疗上必须考虑到扶正祛邪。补虚即扶助正气,适用于正虚而邪不胜,以正虚为主要矛盾;泻实即祛除邪气,适用于邪实而正虚不显,以邪实为主要矛盾。只有正确掌握针灸补泻的操作方法及经穴配伍,才能更好地发挥针灸的疗效,而在扶正和祛邪时,保护正气是中医治疗的原则。
(二)清热与温寒
清热即热证用“清”法;温寒即寒证用“温”法。凡热邪在表,或热闭清窍而致神昏、不省人事的,针刺应浅而疾出;凡寒邪入里,或寒邪内生之疾,针刺应深而留针。
(三)治标与治本
标和本是相对而言,有多种含义,用以说明疾病过程中各种矛盾双方的主次关系,如正气为本,邪气为标;病因为本,症状为标;内脏为本,体表为标;旧病为本,新病为标。不仅如此,疾病的标本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所以在临床治疗疾病时,先治本还是先治标,或标本同治应以具体病情而定,“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当标病与本病俱重时,采用标本兼治,是应用治标与治本的基本原则。
(四)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即指同一疾病用不同的方法治疗。如同是失眠,有属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者,多取足厥阴肝经穴,针用泻法以疏肝解郁;有属心肾不交者,多取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穴,针用补法,以交通心肾,滋阴降火。
异病同治,指不同疾病用相同的方法治疗。如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内脏下垂病变,尽管它们的发病部位和具体症状迥然不同,但它们的病机均属中气虚陷,因而在治疗上都可以针灸百会、气海、中脘等穴,以益气升阳举陷。
(五)局部与整体
1.局部治疗 一般指针对局部症状的治疗。如牙痛取地仓、颊车;胃痛取中脘、天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