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笔趣阁>言情小说>中医学> 第五节 拔罐法与刮痧法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节 拔罐法与刮痧法(1 / 2)

一、拔罐法

拔罐法是利用燃烧、抽吸、挤压等方法排出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腧穴或患处产生刺激,以防病治病的方法。本法操作简便,使用安全,适应广泛,临床十分常用。

(一)常用罐具

1.传统罐具

(1)竹罐 以坚韧成熟的青竹为罐,取材容易,制作简便,吸拔力强,能耐高温,不易破碎,多用于水煮罐法。但竹罐易燥裂漏气,且不透明,不易观察罐内皮肤反应,不宜用作刺血拔罐。

(2)陶瓷罐 吸拔力强,易于高温消毒,但较重,易于破碎,且不透明,目前已不常用。

(3)玻璃罐 大小规格多样,透明,吸附力大,易于消毒清洗,适用于全身各处,可施多种罐法,是目前最常用的罐具之一。但传热较快,易于破碎。

2.新型罐具 有挤压排气罐,抽气排气罐,多功能罐器等。

(二)操作方法

1.闪火法 用镊子夹住蘸取乙醇的棉球,或闪火器,一手握罐体,将棉球或纱布点燃后立即伸入罐内闪火退出,速将罐扣于应拔部位。此法适用于身体各部位,可拔留罐、闪罐、走罐等,临床最为常用。

2.投火法 将蘸酒精的棉球或折叠的纸片点燃后投入罐内,趁火旺时迅速将罐扣于应拔部位。此法罐内燃烧物易坠落烫伤皮肤,所以多用于身体侧面横向拔罐。

(三)临床应用

1.留罐法 又名坐罐法,拔罐后将罐留置5~15分钟。此法多用于深部组织损伤、颈肩腰腿痛、关节病变以及临床各科多种疾病。留罐时间视拔罐反应和体质而定,肌肤反应明显,皮肤薄弱,年老与儿童留罐时间不宜过长。

2.闪罐法 用闪火法将玻璃罐吸拔于应拔部位,随即取下,再吸拔、再取下,反复吸拔至皮肤潮红,或罐体底部发热为度。用治风湿痹痛、中风后遗症,以及肌肤麻木、肌肉痿弱的病证。要求动作迅速而准确。

3.走罐法 又叫推罐法、拉罐法。先在施罐部位涂上润滑剂,用闪火法吸拔后,以手握罐底,稍倾斜,稍用力将罐沿着肌肉、骨骼、经络循行路线推拉,反复运作至走罐区皮肤紫红色为度。

(四)启罐

一手握住罐体腰底部稍倾斜,另一手拇指或食指按住罐口边缘的皮肤,使罐口与皮肤之间形成空隙,空气进入罐内,则罐自落。切不可硬拉或旋转罐具,否则会引起疼痛,甚至损伤皮肤。

(五)适应范围和禁忌证

1.适应范围 拔罐疗法的适应证很多,除了用于治疗疾病外,还可用于预防保健。尤其对腰背痛、腰肌劳损、退行性骨关节病、肩周炎、腱鞘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落枕、软组织劳损等有效。

2.禁忌证 急性严重疾病、慢性全身虚弱性疾病及接触性传染病;严重心脏病、心力衰竭;出血性疾病;急性外伤性骨折、严重水肿;精神分裂症、高度神经质及不合作者;皮肤高度过敏、传染性皮肤病、皮肤溃烂处;心尖搏动处、大动脉搏动处、静脉曲张部;瘰疬、疝气、活动性肺结核;五官孔窍、妊娠妇女的腹部、腰骶部、**、前后阴部;婴幼儿;精神紧张、疲劳、饮酒后和过饥过饱时。

二、刮痧法

刮痧疗法,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基础,经络腧穴学说和生物全息诊疗学说为操作依据,利用边缘光滑的工具,如刮痧板、硬币、汤匙等,在身体局部皮肤上进行刮拭,使局部皮肤充血(面部美容刮痧时,不可追求出痧),从而起到改善局部微循环,疏通活络、调和营血、活血化瘀等作用,达到扶正祛邪、保健强身的目的的一种外治法。

(一)刮痧操作方法

1.刮痧前刮痧板应酒精消毒,涂抹刮痧油于局部皮肤,选择正确的刮拭方法进行刮痧。

2.刮拭方法(表9-9)

表9-9 常用刮痧方法

刮拭方法|操作规范|适宜部位

面刮法|用手持刮痧板,刮拭时用刮板的1/3边缘接触皮肤,刮板向刮拭的方向倾斜30°~60°,以45°角应用最为广泛,利用腕力多次向同一方向刮拭,有一定的刮拭长度|适用于身体比较平坦部位的经络、穴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