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笔趣阁>言情小说>中医学> 第一节 方剂的基本理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节 方剂的基本理论(1 / 2)

■学习目标

1.掌握方剂的组成原则、配伍方法以及常用方剂的药物组成、功用、主治和配伍规律。

2.熟悉方剂的常用剂型、煎服方法以及常用治法。

3.了解其他方剂的组成、功用、主治。

方剂指的是在辨证立法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药物,适当的剂量,妥善的配伍而成。“症、证、理、法、方、药”是中医的辨证理论体系,方剂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无疑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一定的结构和特定的疗效,是临床治疗疾病的主要工具。方剂学主要是研究和阐明方剂的配伍规律与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起到沟通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的桥梁的作用。

方剂的组成和变化

(一)组成原则

方剂通过把某些药物合理的配伍在一起,起到增强某一种药物的原有疗效,扩大药物的治疗范围,与此同时还可以减轻或消除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所以它不是把具有某种治疗作用的药物堆积,而是具有一定的组成原则和规律。方剂学中根据药物的重要性和作用,习惯上以“君、臣、佐、使”加以概括,又称为“主、辅、佐、使”,说明药物配伍的主从关系。其含义及作用分述如下。

1.君药 指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一般药量较大,针对主证效力最强,在一个方剂中是不可缺少的药物。

2.臣药 有两种意义:1指在方中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和主证的药物;2指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可以补充君药治疗范围的不足的缺陷。一般情况下它的药量、药力仅次于君药。

3.佐药 有三种意义:1佐助,指的是佐助君、臣药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或兼证的药物;2佐制,指的是减缓或消除君、臣药的毒性或峻烈之性;3反佐,指的是病重邪气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在治疗上起到相反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 有两种意义:1引经药,主要指疾病的病位和药物作用的趋势不符时,选择能引方中诸药至病所的药物;2调和药,主要指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下面举例子以加强对组方原则的认识:如一位患者症见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项强痛,舌苔薄白,脉浮紧。辨证为风寒表实证。临床常首选麻黄汤加减治疗。方中麻黄,辛温,具有发散风寒,宣肺平喘,以除其病因(风寒)而治主证为君药;桂枝,辛甘温,温经解肌,协助麻黄增强发散风寒之功,为臣药;杏仁,甘苦温,降肺止咳,与麻黄一宣一降,有利肺气通畅以治咳喘之兼证为佐药;甘草,甘温,调和诸药药性为使药。本方配伍之后妙用于疏风散寒,宣肺平喘。

值得一提的是,在临床上应用的一些简单的方剂,或者有些临床常用的单验方,除了君药之外,其他成分都不全具备。如独参汤,只有君药人参;左金丸,只有君药黄连和佐药吴茱萸;芍药甘草汤,只有君、臣药;还有复杂的方剂君药可以有两味或两味以上,臣、佐、使药也可有两味或多味。比如说银翘散里的君药就有金银花和连翘两味。

(二)方剂的组成变化规律

方剂的组成有原则,变化又非常灵活。在临床具体应用时,需要因病(病种、病证不同)、因人(性别、年龄不同)、因时(季节、气候不同)、因地(地理环境差异)制宜,所以为切合病情的实际情况,达到预期的效果,在组方上就需要进行变化。在方剂的组成和变化规律中,本教材将其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药量加减变化 这种变化是指组成之方剂的药物种类不变,药量发生改变,从而改变该方功效和主治证。例如,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两方都由附子、干姜、炙甘草三种药物组成,但前方中姜、附用量较小,主治阴盛阳微而致四肢厥逆,症见恶寒蜷卧,下利脉微细的证候,有回阳救逆的功用。后方中姜、附用量较大,主治阴盛格阳于外而致四肢厥逆,症见身反不恶寒,下利清谷,脉微欲绝之证候,有回阳逐阴、通脉救逆的功用。所以两方剂中药物的药量比例不同发生变化,药物主次关系以及功效、主治也随之变化。

2.药味加减的变化 这是方剂组成变化规律中最常用的一种规律,指的是在主证或主病未变的前提下,随着兼证或兼病的变化,加减某些药物,使之更合乎于当前病情的需要,也称为“随症加减”。例如,麻黄汤主治风寒表实证,若外感风寒所伤在肺,症见鼻塞声重,咳嗽痰多,胸闷气短,苔白脉浮者,当以宣肺散寒为主,在麻黄汤中易去炙甘草,加上生姜组成三拗汤,使肺气宣畅,自然诸证皆除。

3.剂型更换的变化 中药制剂种类较多,各有适应范围。由同一药物组成,制作的剂型却不同,其治疗作用也不相同。例如,理中丸由干姜、白术、人参、甘草等量组成丸剂,治中焦虚寒、自下利、呕吐腹痛、舌淡苔白,脉沉迟之证。若治上焦阳虚而致胸痹,证见心中痞闷、胸满、胁下有气上逆抢心、四肢不温、脉沉细等,即用上四味药煎成汤剂分三次服(即人参汤)。这是根据病位有上、中、下之别,病势有轻重之异,所以一取丸剂缓治,一取汤剂急治。临床上经常将汤剂改成丸、散、膏剂,或将丸、散方药改为汤剂,其主要用意就在于此。

(三)常用剂型

剂型即制剂,指根据临床使用某些药物治疗各种疾病的需要和药物的特性,将药物制成一定大小或不同形式的制剂。方剂的剂型很多,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方剂的剂型也逐渐增多,传统的剂型在质量上、工艺上也有很多改革,在疗效上有了提高,现将临床常用剂型介绍如下。

1.汤剂 把药物配齐后,用水或黄酒,或水酒等浸泡后,再煎煮一定时间,然后去渣取汁,称为汤剂。其特点是吸收快,作用迅速,而且便于灵活加减使用,能紧密结合治疗的需要,能照顾到患者或各种病证的特殊性。可应用于内服和熏洗,作用较全面。所以临床使用最广泛。

2.散剂 有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散剂是将药物研碎,成为均匀混合的干燥粉末,用水或其他的汤液冲服。如七厘散、香苏散。外用散剂一般作外敷、掺散疮面,或患病部位,如生肌散、金黄散;亦有作点眼、吹喉外用的,如双料喉风散、冰硼散。散剂的特点制作简便,便于服用携带,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不易变质等优点。

3.片剂 将中药加工或提炼后与辅料混合,压制成圆片状剂型。片剂用量准确,体积小。味很苦的,具恶臭的药物经压片后再包糖衣,使之易于吞服;如需在肠道中起作用或遇胃酸易被破坏的药物,则可包肠溶片,使之在肠道中崩解吸收。片剂应用较广,如银翘解毒片、桑菊感冒片等。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