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风燥伤肺
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中带血丝。喉痒,咳甚胸痛,唇鼻口干燥,咽喉干痛;或初起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细数。
治疗原则: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桑叶、杏仁、沙参、浙贝母、豆豉、栀子、梨皮)加减。
(四)痰湿蕴肺
临床表现:咳嗽多痰、咳声重浊,色白黏腻或稠厚或稀薄,每于晨间咳嗽尤甚,因痰而嗽,痰出咳缓。胸闷脘痞,呕恶,食欲缺乏,腹胀便溏。苔白腻,脉濡滑。
治疗原则: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方药: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合三子养亲汤(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加减。
(五)痰热郁肺
临床表现: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咳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身热,口干欲饮。舌红,苔薄黄腻,脉滑数。
治疗原则:清热肃肺,化痰止咳。
方药:清金化痰汤加减。
(六)肝火犯肺
临床表现:气逆咳嗽阵作,咳时面红目赤,引胸胁作痛,可随情绪波动增减。烦热咽干,常感痰滞咽喉,咳之难出,量少质稠,或痰如絮条,口干口苦,胸胁胀痛。舌边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疗原则:清肺泻肝,止咳化痰。
方药:黛蛤散(青黛、海蛤壳)加黄芩泻白散(黄芩、桑白皮、地骨皮、粳米、甘草)加减。
(七)肺阴亏耗
临床表现:干咳少痰黏白或痰中带血,咳声短促,或声音嘶哑。午后潮热,颧红,手足心热,夜寐盗汗,口干咽燥,起病缓慢,日渐消瘦,神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原则: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方药: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玉竹、桑叶、甘草、天花粉、生扁豆)加减。
三、肺痈
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属内痈之一。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肺痈的病因病机一般包括感受风热与痰热素盛。风热病邪,自口鼻或皮毛侵犯于肺,或风寒袭肺,蕴结不解,郁而化热,肺受邪热熏灼而致肺痛。因饮食不节或原有宿痰而至痰热蕴结,熏灼于肺,形成痈疡。平素嗜酒太过或恣食辛辣厚味,酿湿蒸痰化热,熏灼于肺或肺脏宿有痰热,或他脏痰浊郁热蕴结日久,上干于肺。如素有痰热蕴肺,复加外邪侵袭,内外合邪,则更易引发本病。如疲劳过度,肺卫薄弱,卫外不固,则外邪乘虚内侵,原肺内伏之痰热郁蒸,是致病的重要内因。本病病位在肺。总属邪热郁肺,蒸液成痰,邪阻肺络,血滞为瘀,而致痰热与瘀血郁结,酝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肺损络伤,脓癌溃破外泄。其病理主要表现为邪盛的实热证候,脓疡溃后,方见阴伤气耗之象。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主要在于血瘀,血瘀则生热,血败肉腐而成脓。
现代医学的肺脓肿与本病基本相同,其他如化脓性肺炎、肺坏疽,以及支气管扩张继发感染等疾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一)初期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寒,咳嗽,咯黏液或黏液脓性痰,痰量由少渐多。或胸痛,咳时尤甚,呼吸不利,口干鼻燥。舌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数而滑。
治疗原则:清肺散邪。
方药:银翘散(连翘、金银花、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芦根)。
(二)成痈期
临床表现:身热转甚,时时振寒,继则壮热不寒,咳吐浊痰,呈黄绿色,自觉喉间有腥味。或汗出烦躁,咳嗽气急,胸满作痛,转侧不利,口干咽燥。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原则:清肺化瘀消痈。
方药:千金苇茎汤(苇茎、薏苡仁、冬瓜仁、桃仁)合如金解毒散(桔梗、甘草、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三)溃脓期
临床表现:咳吐大量脓血痰,或如米粥,腥臭异常,有时咯血,胸中烦满而痛,甚则气喘不能卧。身热、面赤、烦渴喜饮。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数实。
治疗原则:排脓解毒。
方药:加味桔梗汤(桔梗、甘草、贝母、橘红、金银花、薏苡仁、葶苈子、白及)。
(四)恢复期
临床表现:身热渐退,咳嗽减轻,咯吐脓血渐少,臭味亦减,痰液清,精神振作。食欲改善,或胸胁隐痛,难以久卧,气短乏力,自汗,盗汗,低热,午后潮热,心烦,口干咽燥,面色不华,形瘦神疲。舌质红或淡红,苔薄,脉细或细数无力。
治疗原则:益气养阴清热。
方药:沙参清肺汤(北沙参、生黄芪、太子参、合欢皮、白及、桔梗、冬瓜仁、薏苡仁、甘草)合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半夏、麦冬、人参、粳米、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