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优学生的发展与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一方面,资优教育作为提高国家人才竞争力的利器,资优学生是珍贵的人力资源,诸如其潜能应如何加以开发、他们的受教育权利是否得到充分的关怀与尊重,相关论题成为教育决策者必须予以足够重视的人才战略储备问题;另一方面,既然资优教育那么重要,那么谁才是资优生、要如何给予其发展空间、学校要如何启发其天赋潜能、是否有适切的资优教育政策、这些政策是否真能培育出顶尖卓越人才、这些政策是否符合家长的期待、这些政策是否提供充分的资源满足教育教学实践需求,诸如此类的问题又是社会大众、学生家长与资优学生所共同关切的。
长期以来,我国有关资优教育的探索一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教育实践上更多时候是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特殊部分,正式或非正式地实施于学生群体中绝顶聪明、才华突出的一小部分,这些学生相对正式的称谓是“超常儿童”,非正式的称谓则五花八门,诸如特长生、尖子生、神童、高才能、高潜质、天资、天才、资优生等等,不一而足。基于“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资优教育作为一种特殊教育模式而存在,其科学基础毋庸置疑。但源于社会认识基础的特殊性、资优发展系统研究的相对缺乏以及评估与教育工作机制的不完善,多方面原因导致我们关于资优教育的认识和探索仍存在不少误区和盲区。
本章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资优研究的沿革与发展,厘清学术和教育领域有关资优认识的演进脉络和发展趋势,希望有助于消除人们对于资优教育的刻板印象,也希望更多人对资优教育能有进一步的认识与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