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笔趣阁>言情小说>未来接收器> 第996章还是刘士卿说了算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96章还是刘士卿说了算(2 / 2)

刘士卿讪讪一笑,他打算设立银河科学院的事情,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只是以前因为种种原因,都没有办法实现这个目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刘士卿一直决定不了要把银河科学院设立在什么地方。

刘士卿打算设立的是一个综合性的科研机构,除了一些银河实业发展过程中用不着的项目之外,其他有商业开发价值的项目,都是要设立的,具体的有农业研究所、食品研究所、机器研究所、发动机研究所等等数十个研究所,每一个都负责一个具体的方向。

设立银河科学院,刘士卿不单单是为了给银河实业培养、储备技术人员,也是为银河实业留条后路,毕竟刘士卿不敢保证信号接收器有一天会不会消失,即便是不消失,万一信号接收器出现了损毁,到时候可没有地方修去。虽然刘士卿能够把信号接收器搜寻到的技术资料,做一个完美的备份,但是备份并不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很多时候,因为现实的局限性,刘士卿考虑问题不可能那么周全,很多资料,都是临时性发现缺失,然后才开始搜寻的。如果在有需要的时候,信号接收器坏了,那就全完了。

所谓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筹建银河科学院就显得非常的必要。另外,建立了银河科学院,在全世界范围内,拉拢人才的力度就可以加大,世上有很多人并不擅长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他们更喜欢闷在科研院所内搞研究。以前银河实业就缺乏这样一个机构,银河科学院一旦成立,就可以把那些只喜欢搞研究的科研人员,给拉拢过来,然后由具体的人,再把他们的研究成果转化成商业产品。此外,成立银河科学院,也可以加快刘士卿拿出更多先进科技的步伐。

当然,成立银河科学院,也不是谁都愿意看到这个局面的,最起码卢永祥身为华夏科学院的院长,就觉得非常有压力。银河实业善待科研人员,在国内是出了名的。以前,银河实业的科研力量都集中在各个子公司,有些人想去,还未必进得去,现在,银河科学院成立,马上就需要一大帮子科研人员填充银河科学院的空缺,做为国内最大的科研人员的集散地,华夏科学院势必要受到极大的冲击,说白了,银河科学院撬华夏科学院的墙角,已经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了,就算是银河科学院不主动撬,但是跳槽的,肯定不会少。

按理说华夏科学院是国家队,每年国家都会下发大笔的研究经费,供华夏科学院搞研究。问题是僧多粥少,华夏科学院科研机构多,人员多,需要钱的地方多,国家下拨的研究经费看似不少,但是一分,就没多少了。另外从职员的待遇上来讲,华夏科学院的科研人员也没有办法跟银河实业相比,银河实业的科研人员,哪怕是本科学历,也有很多年薪过十万的,但是在华夏科学院,年薪过十万的,至少也得是硕士学历,本科学历只有靠边站的份儿。

华夏科学院论资排辈的现象也非常严重,而这种事情,在银河实业基本上是看不到的。银河实业几乎所有的子公司都有民主评选制度,在很多事情上,子公司的负责人是没有办法一言堂的。民主评选在华夏科学院也有,但是贯彻的不像银河实业那么彻底,很多时候,华夏科学院还是讲究民主集中制的,说白了,就是领导说了算,如果民主评选成果不符合领导的意见,领导还是可以否决掉的。

卢永祥也是很早就知道刘士卿有设立银河科学院的心思,但是他原本以为刘士卿是小打小闹,就跟微软公司在华夏设立的科学院一样,听着是什么“微软亚洲科学院”之类的名字,听着挺吓人的,但实际上,也就是直属于微软公司的一个研究科研部门,或许在某个领域上,能够跟华夏科学院相抗衡,或者取得比华夏科学院同类机构更高的成绩,但是论起综合科研能力来,微软公司无论如何,也是没有办法跟华夏科学院相比的。

然而卢永祥很快就意识到刘士卿不是要小打小闹,而是要大张旗鼓,“另立山头”。那一千五百公顷的土地就说明一起了。按理说华夏是个耕地资源紧张的地方,一千五百公顷,折合两万两千五百亩土地,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如果搁在以前,就算是银河实业对国家做出了不少的贡献,为拉动武灵市、拱天省乃至全国的经济,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务院也是不会批准给银河实业这么大一块土地的。

问题是海水淡化西输工程的成功实施,使得大西北好几个省份原来是沙漠和戈壁滩的土地,已经成功复耕,这些复耕的土地累积到一起,已经远远的超过了一千五百公顷,这样一来,在十八亿亩土地红线上,国家又多了很大一块富余量出来,给银河实业批一块一千五百公顷的土地,就不是不能够接受的了。

土地解决了,银河实业又有钱,又有这些年来,积累下来的声望,这样的话,银河科学院的建立就是旦夕之间就可以完成的事情了。

卢永祥也明白银河科学院的成立,对华夏、对银河实业,乃至对华夏科学院来讲,都是有好处的,最少能够让华夏科学院增强竞争意义,更好的提升工作效率。对华夏来讲,如果能够多几个华夏科学院、银河科学院这样的机构,那么对于提升华夏国民的创新精神、科研意识等等方面,也都是有着巨大好处的。

刘士卿看了看卢永祥,笑道:“卢院长,你不用的太过担心,就像银河太空跟国家航天局的关系一样,我们之间的竞争肯定是有的,但是合作才是主流。银河科学院和华夏科学院一定会在很多领域达成合作共识,相互之间能够协调好,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更多的领域研究上,尽最大可能的避免内耗。”

洪大磊笑道:“卢院长,刘总说的有道理呀。银河科学院不是外人,说到底,也是咱们华夏人开得科学院,相互之间能够相互体谅,相互容忍,相互借鉴,不像华夏科学院跟美国科学院、英国皇家科学院那样,做什么事情,都是说一分,藏三分。我个人感觉,银河科学院建立,可以给华夏科学院内部的一些人敲响警钟,像那种人浮于事,一心钻营,却把科研工作丢到一边的人和事,应该会少很多。”

卢永祥看了洪大磊一眼,“洪副部长,你说的那个一心钻营,把科研工作丢到一边的人,该不会是说我吧?”

洪大磊楞了一下,旋即笑道:“卢院长,真是抱歉,让你误会了,我可以对天发誓,我可真没有这个意思。”

就在刘士卿、卢永祥和洪大磊聊天的时候,遮阳棚已经建好,这个棚子有三层楼高,除了边角之外,棚子下面没有一个支撑物,完全是靠着用钢材、铝合金板材构成一些几何结构,然后将整个棚子的重量,分摊到边角之上。

“老板,棚子建好了。是不是可以把东西往外面搬了?”刘士卿的科研四助手之一的郎余庆过来汇报道。

刘士卿点点头,郎余庆马上招呼人,开始从第二实验室往外面搬东西。自从刘士卿把全自动智能实验室建成之后,郎余庆、孟娇恩、何竹兰和荀鸿燕四个人的作用就削弱了不少,不过刘士卿还是让他们留在了第二实验室,每天交给他们的工作也都不少。刘士卿在制造太空基地的主体、千里眼太空望远镜等的时候,郎余庆他们四个也都是出了力的。

太空基地的主体现在还没有组装起来,都是一些零散的部件。每个部件都有着非常详细的编号,该如何进行组装,只需要按照图纸,根据编号安排就可以了。这些部件都是用新型材料制成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非常坚固,但是密度却很小。即便是人们常用的铝合金与之相比,也显得很笨重。

不过太空基地的主体实在是太大,即便所用材料的密度很小,但是整合到一起,整个太空基地的主体还是显得非常的重。将来要把它们运到太空之中进行组装,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太空基地的主体的组装一共持续了好几天,在这个过程中,沙特阿拉伯王国、阿联酋的代表也纷至沓来,他们极为感兴趣的看着太空基地的主体,期间提出了不少问题。其中就包括为什么要在第二实验室前面组装,干嘛不找一个更宽敞的地方。

刘士卿是这样回答他们的,太空基地的主体在地面上进行试组装,是为了能够尽早的发现其中有什么不合适或者不对的地方。第二实验室这里有相应的设备,相应的技术人员,一旦发现有什么问题,可以马上进行修改,甚至可以推倒重来,如果换成其他的地方,就没有这个技术条件了。

阿拉伯人也就是随便问问,听了刘士卿的解释后,也就没有再深究什么。其实就算是他们想深究,也深究不起来,毕竟整个太空基地工程,还是刘士卿说了算,就算是他们不满意,也不可能推翻刘士卿的决定。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