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笔趣阁>历史小说>明末皇帝分身> 第二七七章 皇帝养成计划(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七七章 皇帝养成计划(二)(1 / 2)

过了半晌,崇祯问道:“承恩,前几天朕出宫私访,发现南京城内多了不少的流民和乞丐。根据朕明察暗访的消息,南京城内每天都都有人饿死街头,秦淮河上时常有乞丐的浮尸。这件事,你可知情?”

“奴婢知道的!”王承恩低眉说道。

“连京师也出现这般的惨状,这京师以外,该乱成什么样子!”崇祯叹息。

王承恩道:“皇爷,京师出现的乞丐,大多是因为中原兵荒马乱,大量的流民涌入南京,希望在首善之地,获得救济。但是……京师的各部官员纷纷推诿,富户们宁可在秦淮河画舫上,一夜之间豪掷千金,也少有人拿出钱财施舍。”

崇祯说道:“可以多在京师成立一些作坊吗!造纸的、织布的、酿酒的、打铁的、造船的、贸易的,都可以做起来。将流民们多雇佣起来,让民心安定起来。乞丐和流民,长久下去,不但影响国家安定,对于流民自己而言,也是生活在混乱、易滋生罪恶的环境中。”

王承恩苦笑,说道:“肖大人那样点石成金的财神爷,朝廷很难找到第二个了。没有肖大人这样的能力,官办的作坊哪怕的赚钱的生意,也会被做成亏本的。反倒是,那些官员们自家经营的私产,少有不赚钱的。况且,以工代赈,钱从何处来?加税?”

崇祯深思,久久不语。

明朝的体制,是吸取宋朝的教训,加上朱元璋底层出身,看不惯商人。所以,制定了重农抑商国策,将大量的土地,组织军户屯田。

而明初时期,继承了历朝历代的传统官田遗产,再加上蒙古人圈占的土地,使得明初朝廷本身就成为了占据天下绝大多数良田的地主。明初时朝廷的主要的财源不是通过税收,而是朝廷官田收取田租,加上屯田用来养兵。赋税的收入,反而不是明初的主要财政来源,这也是明初制定“轻徭薄赋”国策的原因。

明太祖朱元璋曾经自得的炫耀,自己无需花费朝廷一分钱,就养活了百万大军。因为,明初时,军户和民户是二元社会,占据人口不到百分之五的军户家庭,占据了整个天下的30的土地。明初的军户可谓是天之骄子,民户想要成军户都很困难。

而明朝末年,大量的官田、军屯,纷纷被利益集团们瓜分掉了。这样,官田收的租金减少,只能用加税来,或者是增加其他官田佃农的田租来弥补。以至于很多的佃农不愿意租种官田的田地,地方政府见到官田无人来种,纷纷将官田卖给地方豪门。

这样一来,陷入了恶性循环,官田越来越少,赋税越来越高。军屯也是同一个道理,纷纷被利益集团用种种手段,鲸吞侵占军户们的土地,军户们没有田地,还要承担各种军事任务,于是纷纷的逃亡。

解决眼前的各种问题,需要增加财政收入,而财政收入立竿见影增加的办法,似乎的要加税。

但是,加税是饮鸩止渴,解决当前问题,很快又会引爆更多的问题。

“税是不能加的……”崇祯摇头说道,“今后任谁提加税,尤其是增加农民的税,当诛!最苦莫过于农民,丰年也不过是吃个饱餐,荒年就要忍受饥寒。现在提加税,就是官逼民反,就是祸乱天下!”

“皇爷圣明!”王承恩真心奉承说道。

“不能加税……”崇祯思索半晌,说道,“但是必须要让流民稳定起来!以工代赈,让流民获得安置,也不能完全靠着朝廷……朕看来,既然商人经营实业能赚钱,就鼓励商人去做吧!商人雇佣的流民数量多了,也减轻了社会负担。过去,朝廷对于商人的政策完全是错了,本该收的商业税税,却收不了。本该鼓励经商,但是各地官府却是抑制商业。完全做反了。现在,不能过急的拨乱反正。暂时,对于商业税的问题,收不到就不收,最重要的是要鼓励商人去大胆赚钱,雇佣更多人去经营商业。这是一个当前的大局!等到大局稳定了,再按照税法征收本该收取的商业税……”

“当然,有些事商人们不去做,也做不好的,还是要官府去做的!比如金陵的龙江船厂早该好好整顿,好好经营了,务必让船厂真正的造船。除了小型的漕船之外,还要造宝船、福船、沙船。船造出来后,鼓励百姓出海贸易。朕知道,我大明的商品,大多数贩卖到海外,多是能赚钱的。能赚钱,既能养活大量的雇工。大家都会雇佣做工了,便能活下来,整个大局也就活了!”

其实,崇祯方才说的,是17世纪的英国人重商主义,或者说是重视出口主义。17世纪的英国人,出版了一些经济学著作,比如《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主要集中阐述了对外出口商品,对于英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这一系列的重商主义的著作,虽然局限于出口,赚取更多的金银这个问题上。甚至,极端一点,英国人将金银货币当做了财富本身,而没有认识到金币银币仅仅是一般等价物,仅是财富兑换的媒介。

但是,17世纪的英国人资产阶级思想启蒙,一系列的重商主义理论,对于英国的工商发展是影响深远的。但是,英国人崇尚出口主义,进而产生贸易保护主义。鼓励本国向外国出口,但是歧视外国商品向英国出口。只要英国能生产的,哪怕产品质量差一点,也用政策来禁止外国同类商品向英国销售。除了英国不能生产的,比如——丝绸、瓷器、茶叶、香料等等,才会在海外进口。比如,1651年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鼓励英国的商人进行航海出口贸易。同时规定英国商人向海外出口商品,只允许雇佣英国的船只,而不允许雇佣外国船只。

英国的贸易保住主义,极大的伤害了“海上马车夫”荷兰人的利益。后来,荷兰人与英国人爆发了一场决定国运的英荷海战,便是因此引爆。

17世纪的英国这种狭隘的贸易主张,虽然有其片面性,但是向海外出口赚取财富,促进本国制造业的发展却是真知灼见。

当然,大明其实需要的是出口既然,但是过度的保护主义了,不符合大明的利益。相反大明帝国是最应该提出“门户开放”、“贸易自由”主义的国家。因为,此时大明的制造业,站在整个世界金字塔顶尖。贸易保护主义,会影响大明的利益。只有开放主义,才更能促进大明的出口贸易。

王承恩跪地说道:“皇上深谋远虑,奴婢一定按照旨意,相机行事。”

崇祯点头道:“龙江船厂的事情,你选择放心的人去督办。让将造船工作做好,船造好了,对外出口增加,长江流域的内贸也盘活了。这一点疏忽不得,尤其是造海船,造船的质量、数量,要跟上。一部分的船卖给天津,另外一部分则一要去主动找市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