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明朝的币制自认为历史第二复杂的话,那么没有哪个朝代敢认第一。
刘瑾第二次被打脸,就是在钱币改制上面。
明朝旧制,工部铸造的钱币,入太仓和司钥两库,而各地关税的钱币则入司钥库。
司钥库有钱币数千万,由掌印太监庞栗管理,总理、管理、掌司、写字、监工无定员,京卫军的秋粮,就是靠司钥库供给,以七百钱当银一两。
庞栗是刘瑾一系的大将,正德元年的时候,李东阳想搞他,就请求察核侵蚀,意思就是想抓刘、庞两人的痛脚。当时王鏊还是阁老,顺势提出将俸粮全部以银子结算。
明朝时的俸粮,都是三分银七分钞,在两位阁老看来,这是王道,是阳谋,庞公公不死也得脱层皮。焦芳双手难敌四拳,被两人打得落花流水,护不住庞公公。
最后还是朱厚照全力支持刘瑾,才将李、王两人的攻势打了回去。
于是庞栗建议:“自弘治间榷关折银入承运库,钱钞缺乏,支放不给,请遵成化旧制,钱钞兼收。”
这是明目张胆的想从中捞钱啊,不过当时的朱厚照不懂经济,被刘老大等人一忽悠,就同意了。
到了上个月,刘老大觉得小打小闹不过瘾,决定以太仓的积余钱币给百官当俸禄,十分为率,钱一银九,从中捞了无数的银子。
张永张提督看不下去了,和其余几个太监大佬一商议,对朱寿说:皇上,老刘的贪心太大了,我们捞一两银子,他起码能捞一百两!并且在他管理下的库钱,混乱不堪。市面上流通的假币、次币、劣币,十文当中,有五文都跟老刘有关系!这样下去,是在毁圣上你的江山啊!
皇宫只有这么大一点儿,钱币都是太监们管着的,谁还不清楚谁家里的那点杂事?
朱寿见所有的太监大佬都这么说,心里也犯了疑。他是宅男,朱厚照是个浪荡军事小狂人,两人都不懂经济,但他们不懂,不代表没有人懂。
于是他先叫来了新任户部尚书刘玑,小刘是老刘的铁杆心腹,听见皇帝召唤,就屁颠屁颠的赶来。
在朱寿看来,能当上尚书的人,再怎么差,也得有好几把刷子?
但是他猜错了,刘玑写文章是一流好手,但是说到钱币,却是两眼一抹黑,哭丧着脸回道:“微臣不知。”
朱寿抓起龙案上的镇纸,扔到刘玑的身上,大怒道:“滚出去!”
一旁侍候的刘老大连忙打圆场:“老奴推举一人,定可解圣上之惑。”
张永张提督也紧接着说道:“小祖宗,老奴也推荐一人,精通钱币之道。”
朱寿望着两个斗鸡般的太监大佬,似笑非笑地沉默了片刻,方才说道:“令所荐之人,各制祖钱、母钱和制钱,朕要开铸正德通宝!”
刘老大和张提督都呆住了:前些日子做的正德金、银元,眼下还在内库里积灰呢,小祖宗,你又准备玩什么?
在正史之中,正德年间并没有铸钱,后世流传的正德通宝,都是压胜钱。前文说过,压胜就是厌胜,拿来压邪攘灾、喜庆祈福以及诅咒害人的。传说戴了正德钱,宅男可以把到正妹、孕妇可以生出男孩、逢赌必赢,诸如此类,可谓是居家旅行、杀人灭口的良好伴侣。
正德之前,明朝有洪武通宝、永乐通宝、宣德通宝和弘治通宝四种流通的钱币,当时的铸造技术并不高,铸钱之时,铸工都会掺杂铅锡等物。掺得多的,色泽黯淡、轮廓粗糙,被称为劣币。…。
随着时间推移,伪造的劣币越来越多,反而将良币挡在流通的门外。大明市场上流通的,全是劣币,以至于在朱寿开海之后,劣币居然成为了排在纺织品之后的第二大宗商品。
朱寿的铸币任务刚布置下去,没过几日,就听见户部传来一桩命案:一个名叫王启年的九品大使,打伤了六品主事周任,并且令后者伤重身亡!
按理说这种小事,不应该传到朱寿的耳朵里,基本上死的不是三品以上高官,朱寿是不会去关心的。
不过这两个人的背景有些特殊:王启年,户部赃罚库正九品大使,他的背后,站着张永张提督;周任,弘治十八年乙丑科三甲进士,户部云南清吏司正六品主事,他的背后,站在刘瑾刘公公。
这两个等级悬殊的重量级选手,是如何打到一起的呢?
负责将这件事情上报的内行厂提督太监陈敬解释道:两人的分歧,在于掺铅的分量问题。
王启年是张永推荐的那位“清通钱币之道”高人,而周任是刘老大推荐的“解惑”之人。
朱寿这才明白其中关节,问道:“那王启年何在?”
陈敬苦笑了一下:“被刘太监关进了诏狱,周任的死讯传出后,他恐怕也病死了。”
朱寿明白,病死只不过是官方措词,陈提督的意思,那王启年恐怕已经被老刘下黑手整死了。
小陈虽然大权在握,但毕竟是宫中的晚辈,出于人情世故,也不可能一棍子打晕老刘,更何况刘老大的圣眷未衰,也不是打落水狗的时候。
朱寿想了一会儿,吩咐道:“宣此人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