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笔趣阁>历史小说>一品江山> 第三四四章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四四章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下)(1 / 2)

安顿阿拉伯学者,只能算是陈恪的业余活动,他正经的差事,是在皇家武学院。

而今的武学院,已经今非昔比,在官家和曾相公的重视下,各衙门再不敢阳奉阴违。

在包相公的过问下,朝廷一次补齐了历来积欠的银粮薪俸,春节临近,武学院的师生们,终于可以过个舒心的肥年了。

更让他们欣喜若狂的是,朝廷宣布从下届武举开始,原先有两名高级官员推荐方可应试的条款,将改为从武学院毕业方可应试,而且武进士人数也将大大增加。当然,武学院也提高了门槛,需要通过严格的入学考试,才能跻身其中。

不过,张振、莫问等十七名坚持到最后的武学生,不需要再考试了……

多年的坚持,终于等到了天亮的一刻,叫师生们如何不感激涕零?陈恪在他们心里的印象,自然也彻底掉了个个……原来院判大人一直在为武学院和他们的未来积极奔走,只是从来不说罢了。

现在回想起陈恪当初的种种虐待,似乎也变成了刻意的磨练,是为了让他们能更经历风雨。总而言之一句话,他们当初有多恨他,现在就有多爱他。

在来年开春招生之前,武学院中只有这十七名学生,官员和教员加起来,却足有五十多人。陈恪没有因为学生少,就让教职官员放羊,而是要求他们各司其职,担负起各自的责任来。

于是。在这个冬天,武学院的六个分院成立了……虽然每院平均不到三名学生,但是每天早课、出操、教学、训练、晚课按部就班,不许有丝毫懈怠。

闲着的教职员,则在陈恪的组织下,编篡学校章程、教学大纲、修订教材,为来年招生后马上开课。紧锣密鼓的筹备着,丝毫不得闲暇。

陈恪和两名同判也分工明确,他负责教学。左同判、西上阁门使李惟贤负责人事,右同判、延福宫使王中正负责教务。

这两位同判,可都大有来头。李惟贤字宝臣。乃李昭亮之子,李继迁之孙,地地道道的名门之后。他以父荫为三班奉职,后为阁门祗候、通事舍人。累迁西上阁门使,一直不显山不露水,但谁都不敢怀疑他的能量。

王中正字希烈,开封本地人,因父任补入内黄门,迁赴延福宫学诗书、历算,很快便显出聪明过人。官家嘉其才。命随侍左右。庆历卫士之变,中正持弓矢督侍卫捕射,贼悉就擒,时年甫十八,名声大噪。

平乱之后。他更是平步青云,很快便迁东头供奉官,然后外放……大宋朝为了防止宦官专权,不但专设了单独的宦官官阶,还规定内侍升至东头供奉官则止。若再想升迁,则必须出宫归于吏部。成为文官体系中的一员。

之前几年,他一直在鄜延、环庆路干当公事,分治河东边事。这次被官家召回,同判武学院,官家对武学院的重视,也就可见一斑了。

两人的性格也截然不同,李惟贤名门之后,风流倜傥,总是一脸微笑,让人如沐春风。王中正则沉默寡言,总是板着一张脸,眯着一双眼,好像无时无刻都审视你一样,让人不寒而栗。

名义上,两位同判是陈恪的下属,但陈恪没有权力命令他们什么,而且任何公文,若无他俩副署,都不能生效。所以实际上,这两位是和他这个院判,互不隶属的并列长官。

当然,若是陈恪的官阶、资历远远超过二人,也可以把他们压住,一个人说了算。但李惟贤也好、王中正也罢,都是各方精心挑选出来,足以抗衡他的人物。不夸张的说,很多人都在等着看三人打成一锅粥,根本不相信,他们能拧成一股绳。

不过让他们大跌眼镜的是,三人在短暂的磨合后,竟相处的十分和谐,从来都是一个声音开腔,没有丝毫内讧的意思。

然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三人都是城府深厚之辈,面上相处融洽,自然不成问题,但还远未到交心的那一步。

那王中正还好说,可能是得了官家的授意,要他尽量配合陈恪,所以一直没有任何过分的举止。

但那李惟贤的出身摆在那里,就算他想和陈恪相安无事,那些看着他长大的长辈、从小玩到大的兄弟,走他的门路,想要免试入学,李惟贤根本拒绝不得。实在没办法,硬着头皮跟陈恪提出,是不是想办法通融一下。

陈恪自然不会当面拒绝,他说,其实我这边也有不少托请的,许多大臣的推荐,让人拒绝不得。

李惟贤大感同病相怜道:“是啊,咱们就没个求别人的时候了?要是全都回绝了,日后还怎么见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