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这些城镇实际上也不用把城墙修得太过变态,毕竟蒙古人攻坚能力差,架上火炮基之后蒙古人更是连靠近都难,城墙修得差不多就行了,修得太高太厚就是浪费人力物力。
同时朝廷开始鼓励民间向辽东移民,只要愿意移民到辽东的,官府一律提供沿途车马运送和伙食。
到了辽东还可以安排工作。
此时的东北地区,基础最好的自然是辽东。经过一年左右的恢复,辽东地区已经变成了一个大工地。到处都是施工现场。
到了天启五年。那就更不得了了。
首先是朝廷开出了5000万元的开发预算。再加上地方官府出售资产的钱投入基建。此外还有皇家财团,也在全力开发辽东。而民间资本,同样也在辽东大肆投资。
银行贷款基本上是敞开的,只要投资辽东基本上都可以申请到抵押贷款。商人大量前往辽东购买土地、矿产、林地。在辽东搞农业生产、矿业开采和伐木,以及开设工厂、作坊、商铺等等。
没几个商人是傻子,自然能看到辽东拥有大量未开发的资源。
皇家财团在开发,民间商人同样也在开发。朱由校吃肉,商人跟着喝汤。大量的资金疯狂涌向辽东。造成辽东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
所以移民到辽东,根本就不需要担心什么工作问题,只要有一把力气就能赚到钱。官府还会免费分给土地让这些移民盖房子,盖房子的钱可以到银行贷款。
官方不在住房土地上剥削,这些移民在辽东盖个大瓦房是很轻松的,只需要工作个几年时间而已。
有了房子,也有工作,百姓就安稳了。乱世安民为上,朱由校自然不会去丧心病狂的拉高房价。
如今正是贫者无立锥之地的时候,更是不能那样搞。而且土地还不是多得是。大明这点人口,在朱由校这样的穿越者看来。目前还是太少了。
大明要是有个五六亿的人口,那就差不多了。如果增长太快,也可以用计划生育限制一下,不过计划生育当然不能像后世那样只允许生一个。大明若是要搞计划生育,可以限制生孩子不能超过三个。只要避免大量出现那种生个五六个、七八个的现象,那人口基本上不可能出现爆炸式的增长。
关内不少贫穷的百姓受到政策吸引,很快就出现了大量的移民。
移民到辽东除了路费不用担心,而且官府集中送达,路上也不用怕碰上什么贼人。到了之后不仅可以按照各自的意愿选择不同城市分配到一块地基用于盖房,同时东北地区是全面免除徭役的。
东北地区没有征召徭役的基础,如今朝廷在关内的很多大工程修建时征召徭役都开始给工钱了,东北地区则是全面给工钱。不过官府也不插手组织活动,都是把工程承包给基建公司去做,只负监督和验收。
移民基本上都是先移民到辽东去,而没什么基础的吉林、黑龙江、内蒙地区,则是先用生产兵团和招募工人的方式进行开发,有了基础之后再进行移民。因为移民会带上很多老弱妇孺,必须有一定的基础才行。
开发速度却是一点不慢,官府进行基建招标,然后企业承建,从关内招募工人前去施工。
有了道路之类的设施,购买了资产的企业自己招募工人去进行开发。
如此一来,一个个城镇自然也就形成了。农场、牧场、矿场、林场、工厂什么的自然也就出现了。
这些东西出现之后,自然就会吸引到大批的移民。
当然大明目前还无法摆脱农业生产力不够先进的问题,农业生产依旧需要较多的人口。
不过天启五年渔业却是开始发力了,沿海各个渔场因为渔船的改进,捕捞到了大批的渔产。
其中镇东省的腌鱼也开始大量运到了东北地区。
随着渔汛的到来,镇东省的渔民们都忙疯了,基本上都是随便把网撒下去就能捕捞到一大网的渔。
这里可是北海道渔场,渔业资源无比丰富。
腌鱼、鱼干、鱼粉、鱼骨粉、鱼罐头这些产品被大量生产了出来,然后通过商船运回国内。
这些廉价的渔产,给离开土地的百姓提供了充足的蛋白质来源,最重要的足够便宜。这让大明可以将更多的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投入到工业上去。
皇家捕鲸队在镇东省的捕鲸活动也正在展开,这里的鲸鱼非常多,捕鲸队也不需要出海太远就能猎杀到鲸鱼。
鲸鱼实际上很容易猎杀,这些鲸鱼只要被捕鲸炮击中,就基本上跑不了。它们的鲜血流干之后自然会漂浮在海面上。接着只要把鲸鱼拖上船进行肢解加工就行了。
皇家捕鲸队本着不浪费资源的理念。要的不仅仅是鲸油。还有鲸肉、鲸骨、鲸须、鲸皮、内脏等等。
鲸肉被制成腌肉后运回关内、东北销售。鲸骨、内脏加工之后运回去当肥田的肥料。鲸须、鲸皮运回去加工成工业产品进行销售。
鲸油则运回去制作灯油、蜡烛,以及机械所需的润滑油。
毫无疑问,捕鲸是一个很有利润的行业。尽管因为对资源的充分利用而降低了捕鲸的效率,但却获得了大量资源。更重要的是没有浪费,浪费是可耻的,只为了鲸油而猎杀大量鲸鱼,也是很造孽的行为。
运输渔产所需的商船自然也不少,不过随着造船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大量民间商人加入海运的行列,商船目前还是勉强够用的。而且到处造船厂都还在建造大量的商船,用不了多久就不会缺少商船了。
可以说天启五年就是一个开始享受战争成果的时刻。
大量百姓在对新增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获得了他们生存所需的基本来源。而且到了东北地区的很多工人,都陆续把家人迁移到了关外。
东北地区的朝廷吏治极其严格,没有什么当官的刚对老百姓敢巧取豪夺、大肆收刮。这里的税收也对普通百姓比较公平,尽管增加了个人所得税的征收,但普通百姓是不需要去报税的,都是企业代缴。有些人尽管可以漏税,但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不会扰民。
而且这里有针对普通百姓的保障措施。
受到税收波及最大的商人等中高收入群体。他们不适应这个制度自然会被淘汰出市场,自然会有人取代他们适应。官府征税主要也是盯着这些人。
严格的说,东北地区的社会比改革后的北直隶还要公平,因为这里的制度是从头开始构建,没有什么传统利益群体的阻碍,要想进入东北地区,就必须适应这里的制度,不接受那就不要进去。
毫无疑问,朱由校正在一个国家里面建设一个利益分配方式不同的国中之国,这是他拯救大明的根基所在。
这也让朱由校和内阁开始忙碌起来,从官吏的选拔,到制度的制定,以及施行。都是需要费心费力的,如果不看紧了,下面的官员显然不介意放放羊。
毕竟对于官员这个层面的高级打工仔来说,损害的利益那是皇帝家的,他们捞到了油水才是硬道理。
这让朱由校防范那些官员像是防贼一样,但是这些官员又不得不用,着实伤脑筋。这是历朝历代,都无法摆脱的问题。
甚至于是后世都无法摆脱这样的现象,而且后世帝制全面崩溃,意味着这些高级打工仔开始撇开与人民有共同利益的皇帝,直接进行政治在的暗箱操作。
当了皇帝之后的朱由校,深刻的认识到,帝制实际上并不是一个落后的制度,而是一个损害到了那些高级打工仔利益的制度。
如果他能像满清皇帝那样,允许那些官员贪污,那么他自然是会受到官员们的称颂和集体的拥戴。
但他毕竟不是满清皇帝,作为一个汉族皇帝,他要看的百姓脸色。
不过朱由校和内阁在东北地区确定的很多制度,很快就引来了那些官僚阶级的强烈反对。
尽管这些改革暂时没有触动他们的利益,但是却阻断了他们前往东北地区攫取利益的通道。
而且他们也不是傻子,到了现在谁还看不出,迟早有一天朱由校这个皇帝要把这些制度推行到全国。
只不过火暂时没烧到他们身上,在皇权的高压之下,没有几个人愿意当出头鸟,去动用武力的方式和朱由校抗争。
不动用武力,他们能动用笔杆子。
每天朱由校都能收到一些官员的反对各种政策的奏章,同时在民间也每天都有各种对朱由校的杜撰传闻、篇章出现在市井之中。
这些官僚、士族简直就是把朱由校往死里黑在,在这个通信不发达的时代,朱由校的名声很快也毁誉参半起来。
在北直隶和东北地区,这里是朱由校目前掌控力度最强的地方,朱由校在这里的威望高得很,造谣者没什么市场。
但是在其他省份,特别是长江以南的省份,朱由校真的快被黑出翔了。只要是《大明日报》里出现朱由校正面的形象,第二天马上就有针对性的谣言大肆流传。
一个屎盆子接一个屎盆子往朱由校脑袋上扣,皇帝变成了一个公开的靶子。在这些士族的刻意引导下,很多百姓都把日子过不好的原因归结于皇帝昏庸。
这是官僚士族阶级,要鼓动普通百姓当出头鸟的节奏。(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