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趟乡试下来,一个主考官光礼钱就能收好几千甚至上万两银子。
而且,按照明朝的科举制度,这只是正常的人情往来,不算贿赂。
翰林院的人俸禄极低,如苏木这样的正七品编纂,每月也就三两银子,还有一小半是食物和如同废纸的宝钞。
出京到地方省份对翰林院的人来说,简直就一次财富机遇。只要当上一任考官,足够普通人吃上一辈子的了。打个比方,只要你当上一届主考,立即就有几百万人民币的身家。
这还是其一,其二,当上一任大宗师大主考,录取几百个举人。这些人可都是有直接做官的资格的,将来说不准还能中进士,甚至做到封疆大吏的高位。可无论他们将来地位如何,见了你,都得恭敬地喊一声“恩师!”
这可是一笔雄厚的人脉啊,轻易之中就能在士林中建立起自己的势力。
但,大明朝总共才十三个布政使司,加上两京,乡试又是三年一考。
正因为有如此的好处,历来为了各省乡试大宗师的位置,翰林院争得快要打破头了。
后来,见闹得实在不象话,朝廷就出了个政策。首先,每个翰林院的学士、编纂、编修一辈子只有一次到地方上主持乡试的机会。其次,要想拿到这个差事,得考试,择优选取。
苏木是今年进的翰林院,他自然也有参加考试的资格。
杨廷和也是例行公事地通知苏木一声,不等他再问,就转身离去。
苏木也没想过去做什么考官,首先他不缺钱,对于那几千上万两银子还不怎么看在眼里。
而且,他感觉自己现在出京还不是时机。有一年多时间没有呆在京城,远离中枢,现在好不容易捞了个随时驾前的机会。如今最重要的是尽快熟悉政务,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跑下面去当大主考,或许能够招收一大票门生,但失却大于得。
再说,他也有些舍不得家中的娇妻美妾。如今,小蝶也被他纳入房中。三个老婆,才一起过了四个月,正是蜜月期,自然不想离开家。
好在出京做大主考是需要考试的,苏木决定明天随便去考上一场好了,乱写几篇文章,自然考不中。
当然,也不能真的乱写,苏木现在好歹也顶着状元公的头衔,文章作得太差也跌了名头。
第二日的考试其实很简单,也就是一篇八股时文,一篇策问,一篇试帖诗。
没有功名的压力,苏木率性写来,感觉很是不错。
当然,要想在一百多人当中考进前十五,苏木并不觉得有这个可能。
自己的真实水平,在翰林院中也就排在六七十名里面吧。
考完,卷子审了五日,却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