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笔趣阁>言情小说>鬼棺> 第三十七章 虎符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十七章 虎符(2 / 2)

“这是什么?”谢非盯着石盒却是看不出这石盒到底是什么材质,只是觉得这石盒黑如墨泼,表面还有油沁的痕迹。

“墨眉”

老先生回过身说出的两个字却是让谢非大吃一惊。墨眉是整座煤矿最为精华的地方,通常情况下十座大型的煤矿都出产不出一块墨眉,墨眉坚硬如玉,和玉石一样有这自己独特的色泽。墨眉中所占比例最多的,就是化学性质最为稳定的碳,所占比例几乎达到了百分百,因此墨眉不腐不烂,唯一消除墨眉的办法就是放在高温下煅烧,即使高温下,这墨眉也不燃烧,只会一点点的消磨。

难怪这只小老鼠一直徘徊在着,但就这墨眉来讲已然是件无价至宝。这墨眉里面又是什么呢?又有什么配得上墨眉做的石盒。

这石盒与现代的不同,并不是上下翻的而是推拉式的,就像是一个小匣子。

老先生手上用来,将墨眉慢慢的拉开。随着拉开距离的增大,三人却是慢慢的长大了嘴。

盒子里只有一件东西,长**公分,宽两三公分,是一只紫金虎。虎作伏状,平头,翘尾,左右颈肋间,各镌篆书两行,文字相同 。

谢非凑近看了一眼,虎身上的字自己却是一个都不认识。

老先生一手托着石盒,另一只手小心翼翼的将金虎取出,左右看了一眼,不禁“呀”的一声。

这两面切合的紫金虎竟然是虎符。

虎符,亦称兵符,因作成伏虎状,故名虎符,它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动军队所用的凭证。虎符能分成左右两半,用兵时,左一半交给带兵的将帅,右一半由国君保存。要调动军队时,国君将右一半交给差遣的将领拿去和带兵将帅手中的左一半扣合,互相符合完整表示命令验证可信,方有权调动军队。

虎符相传是西周姜子牙所发明,由中央政府发给掌兵大将,其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调兵时需要两半合对铭文才能生效。虎符专事专用,每支军队都有相对应的虎符。

在历史上,虎符的形状、数量、刻铭以及尊卑也有很多较大的变化。从汉朝[1]开始至隋朝,虎符一般为铜质,也有银质金质甚至玉质的虎符。虎符骑缝两侧的铭文以右为尊。隋朝时兵符改为麟符。唐朝因为祖先名为李虎的缘故讳虎,改用鱼符或兔符,后又改用龟符,甚至牛符。南宋时恢复使用虎符,但同时也使用金牌,如召回岳飞的十二道金牌。元朝用虎头牌,后世遂沿用为铜牌。

现今陕西博物馆藏一枚从1967年西安南郊杜城村西出土的秦杜虎符,据考是前337年至前325年秦惠文君时期的战国文物,为中国目前所出土的年代最早的虎符,称为秦错金杜虎符,此符高4.4厘米,长9.5厘米,厚0.7厘米,作猛虎疾奔状。此符的身上刻有嵌金铭文40字,竖为9行,文曰:“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事,虽毋会符,行。”表明50人以上的用兵需要验虎符才可以行动,但遇到烽火燃起的紧急军情,可以不受此限制。

虎符是帝王掌管天下的屏障,在古代战争中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的公元前257年,秦国发兵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赵平原君因夫人为魏信陵君之姊,乃求援于魏王及信陵君,魏王使老将晋鄙率10万军队救援赵国,但后来又畏惧秦国的强大,又命令驻军观望。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为了驰援邯郸,遂与魏王夫人如姬密谋,使如姬在魏王卧室内窃得虎符,并以此虎符夺取了晋鄙的军队,大破秦兵,救了赵国。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