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崔令文,他是崔彦伯和王氏的嫡次子,今年二十三岁,原本门祖荫入了国子监做了个八品小吏,老相公亡故后,他也跟着父兄回老家丁忧。
他不是承重孙,所以只服一年的齐衰,孝期满了,一时没有合适的职务,恰好那时萧南正筹建骊山分院。为了表示自己与荣康堂没有生分,萧南便主动表示,骊山分院的校长可以由荣康堂的‘令’字辈的子弟担任。
那时崔幼伯还没有离京,听了萧南的建议,觉得很欣慰。
他是个传统的古代士大夫,家族观念很重,讲究的是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不管有什么事,当然先紧着自家人,若是他们这一支没有合适的人选,那就在宗族里选。
如果实在没有,崔幼伯也更愿意从崔姓族人中选择。
而他们这一房呢,因为萧南和大夫人婆媳间的矛盾,从而导致荣寿堂和荣康堂的关系有些疏远。
但崔幼伯并不希望看到两边真的有隔膜,毕竟隔壁住着的都是他的骨肉血亲。
所以,见萧南有事情还想着隔壁的侄子,崔幼伯很高兴,立刻给洛阳的崔泽写信,详细回禀了此事。
崔泽也很满意,那时积微学院还在初创阶段,并没有什么重大的影响力。
但崔泽已经看到了这座学院的巨大潜力,以及能带给崔氏家族的庞大利益、人脉,若是可以,他早就想掺一脚了。
只可惜,老相公过世前,曾言明积微学院是荣寿堂的私产,三名士也是崔幼伯个人请回来的,并不属于他们整个家族。
是以,不管崔泽再心动,他也没有去打学院的主意。
如今见崔幼伯夫妻主动出让,崔泽自是欢迎之至。
经过一日的反复思索和郑重选择,崔泽决定让刚刚回京的崔令文去骊山。
原因很简单,崔令文丁忧前便是国子监的小吏,官职虽小,但对于学院的管理、运作以及夫子、学生间的协调等工作很是熟悉。
除此之外,还有个原因:他不是嫡长孙。荣康堂这一支的重担落不到他头上。门荫入仕,起点太低,且以着崔令文的才能,没有家族的扶持,他很难走到高位。
可家族的资源有限,同样的机会,崔泽更愿意留给崔令元这个嫡长孙。
再加上崔令文本人对仕途并不是非常热衷,相较于在官场奋斗,他更喜欢读书、作诗、交友、游历。
崔令文年纪小,但很为人处世很淡泊。有几分魏晋名士的范儿。
崔泽的眼光很毒,他知道孙儿的这种性格。根本不适合在官场奋斗,当个名士又太耗费钱财了。
崔泽是个很实际的人,他可是由崔老相公、崔老夫人亲自教养大的孩子,他的思想受崔老夫人的影响最大。
所以,在他看来,目前的崔家正是需要全家人齐心打拼的时候,名士的名头或许会给家族增添几分好名声。但实际的效用不大。
崔泽宁肯让孙子去国子监当个博士,也不愿他去四处游历的做名士。
现在有了更合适的地方,崔泽便直接把崔令文一脚开到了骊山,让他负责分院的各项工作。
就这样,原本还在京中与一群麻衣士子吟诗评文的崔令文,摇身一变,成了积微学院骊山分院的校长。
对着这个新身份,崔令文非但没什么反感,反而很兴奋。
凡举文人。都有好为人师的一面,之前在国子监,他只是个说不上话的低品小吏,如今有这么大一个学院可以让他任意发挥,他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
所以,崔令文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分院筹建的工作当中,为了方便以后就近管理,他甚至请示了下父母,将家搬到了分院。
崔令文的娘子姓王,是王氏的娘家侄女,亦是名门世家女。小王氏见夫君这般上进,她也很支持,直接带着孩子跟崔令文住在了山上的别业。
两年经营下来,分院的各项工作都井井有条,学生们一年当中只有三四个月在分院,但每个来过分院的学生,都对这里的房舍、教室以及演武场等设施赞不绝口。
萧南也正是看到了这些,所以才会放心的将学生们都交给了崔令文。
送走了学生们,萧南在学院里转了一圈,教室、校舍、办公室,确定没什么遗漏后,这才回到家中。
回家后,萧南又是一番忙碌,京中的权贵们或多或少的都感觉到了气氛的不对劲,这就意味着,那件事距离爆发真的不远了。
作为有可能被牵扯其中的一员,萧南自是要做足了准备,至少,她必须确保家人的安全。
长生和灵犀已经跟着大部队去了骊山,萧南只需将留在身边的几个孩子安顿好,她就没什么后顾之忧了。
忙碌了整整一天,直到傍晚,萧南还觉得有些事没有安排好。
次日清晨,萧南草草的用过朝食,打发孩子们去上学,她又继续忙碌。
中午,崔令文命人送来消息,说学生们已经安全抵达,今日都开始正常上课了。
萧南松了口气,命人送报信的人出城。
但没用多久,送人的和报信的全都回来了,一脸惨白的说:“夫人,不好了,城门提前关闭了~~”
萧南心里咯噔一下,不是吧,这、这就算开始了?!
ps:额,昨天回来得太晚了,来不及更新,真是对不起大家了,还请亲们原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