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笔趣阁>历史小说>临高启明> 第一百零七节 h-800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零七节 h-800型(2 / 2)

然而周克负责的临高造船厂对搞风帆实验室又毫无兴趣。周克虽然对风帆完全不在行,却对欧式帆装充满了崇拜,对戎克帆装嗤之以鼻。自然不会愿意牵头搞什么风帆实验室。施建涛到处找人,一直找到科技部。科技部在高山岭地区有个中央流体实验室,风帆实验室在他们看来本质上就是个风洞实验室。

最终根据流体实验室的试验结果,施建涛选择了一种合适的中式帆装作为和谐轮的帆型。

施建涛利用返回临高推销和谐轮的机会完善了和谐轮和中式帆装、操纵部分的设计。准备好全套图纸和工艺资料的施建涛踌躇满志,只能着企划院给予最后的批准了。

和谐轮虽然贯彻结构简单的指导思想,但是在具体设计和建造上却是集中了穿越集团在本时空推行的各种新技术:铁制龙骨和船肋、助力式手动舵轮、改进型中式帆装、手摇绞车……还运用了一项过去他们只用在建筑业上“铁包木结构材料”。即某些承力较大的结构材,过去需要较大较为坚硬的木材的,运用“铁包木”结构之后,就可以用多根木材拼接而成,也可以使用一些较次的木料。铁皮可以提供极高的抗拉强度,这种铁包木材料在旧时空的美国、德国、北欧、俄国是很常用的建材和船材。在临高建筑总公司的建筑里也广泛使用过铁皮木工字梁。一度被《临高时报》批为“新时空的豆腐渣”,直到建筑总公司一干建筑师们闯进报社揪住丁丁给予了一顿“爱得科普”之后才算是得了正名。

“你的船只,建造周期要多久?”邬德看完了图册和技术资料,问道。

“h-800标准型,如果所有的零部件全部制造完毕,组装起来到下水投入使用不超过60天。以后熟练了会更快,总装时间不会多于30天。”施建涛这次回临高特意到临高造船厂去观摩了号称90天即可投入使用的901工程的船只的建造过程,认为按照他的思路,一艘标准型和谐轮60天完成总装下水不是问题。

“那么这些零部件,你准备在哪里生产呢?”邬德问道。他知道和谐轮的生产概念:零部件在各地分厂制造,到香港不过是总装。说60天完成建造多半还是打了埋伏的。

但是在20世纪的美国,这么干是可能的――美国人有着当时最大最完善的工业体系。本时空的临高虽然也有全世界最大最完善的工业体系,却根本不可能提供如此之大的生产能力。

目前临高的各家工厂本身的生产任务就已经是满负荷了,特别是造木船的主要原材料供应商:木器加工厂,他们的船材生产线已经是在24小时轮班生产了,不大可能再为香港造船厂提供原料。显然施建涛只能依赖香港本身的木材加工厂了。但是这家的厂无论从产能和还是技术水平上都很弱小。

“我准备使用广东当地的产能。”施建涛终于抛出了他的计划。

香港造船厂的一期工程没有全套的零部件配套企业,除了一个木材加工厂算是重大配套之外,各种金属件、缆索、帆布、腻子、油脂、涂料全要靠临高供应。施建涛的算盘是:逐步扩大广东本地的零部件供应比率:加工难度不大或者不需要多少加工的原材料先从广东就地采购――比如填充用的腻子,无非是石灰、麻丝、桐油,完全可以在广东外包制造。零配件则从和谐轮的木质结构件入手,让广东当地的造船作坊进行配套。

但是这并不是一件容易事。施建涛实地考察了黄埔附近的几家造船作坊,看到粗糙的工具和构件之后,心几乎沉到了底。

但是在仔细观察了他们的建造过程之后,施建涛发觉,造船匠人的活计虽然非常粗糙,也没有图纸,但是他们建造船只完全是一板一眼的按照某种模式进行的。建造的船只遵循的若干种标准的船型。

显然,模式化制造船只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一种外星技术,而是早就存在的了。要他们大规模的批量制造同一种部件应该不是难事。从对外情报局搜集到汇编成册的《广东沿海常见土著船型》看,大于100吨的船只也就是七八种型号。同型号之间的船体结构几乎完全一样。

但是随后的深入观察他又被泼了一盆冷水:造船匠人制造的各种船只零件,公差大得吓人――或者不如说,在他们眼里没有公差的概念。

当然,以他们使用的工具的粗糙程度,毫无具体数字的尺寸概念――全在脑子里――来说,能批量制造容许公差之内的部件是不可能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