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笔趣阁>玄幻小说>骁骑> 第214章 【寸步不让】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14章 【寸步不让】(1 / 2)

ps:想听到更多你们的声音,想收到更多你们的建议,现在就搜索微信公众号“qdread”并加关注,给《骁骑》更多支持!————————————

从这两份盟约上不难看出,南汉刘表此次笃定魏国肯定会签订盟约,吃定了魏国。

这是摆在明面上的事实。因为西凉建国之后,北魏国的处境将愈发严峻,三面都在西凉军的围堵之中,随时都要面对西凉军的大举进攻。所以魏国现在迫切需要一个强大的盟友,如此才能牵制西凉军不敢轻举妄动,于是与南汉结盟是他唯一的选择。

除此之外,别无它途。

正是迫于目前形势,魏国在盟约中一再督促南汉尽早出兵,当务之急是打通彼此间的合作通道,这是彼此结盟的前提。而联手攻取江淮则是两家结盟的核心问题。

只有攻取豫州、徐州和扬州辖下的江北郡县,北魏和南汉两大诸侯国才算是真正站稳了脚跟,实实在在的占据了半壁江山,进而与西凉军分庭抗礼。如若不然,两家都将长期处于西凉军的压制之下,分隔两地,无法形成南北辉映之势,在战略上处于劣势地位,处境十分被动。

惟有先下手为强,才能化被动为主动,战局才会对这两大诸侯国有利,从而逐步蚕食李利治下地盘,壮大自身势力,尽早拥有与西凉军抗衡的实力。

除了催促南汉出兵之外,魏国盟约上也提到了粮草。不过魏国并不是向刘表索要粮草,而是愿意出钱购买,以行价为准,刘表愿意卖多少粮食,曹操就买多少。多多益善。由此可见,庞统方才所言并非信口开河,而是早就知道魏国缺粮。于是投其所好,一再提起十万石粮草。其目的就是转移曹丕的注意力。委婉地告诉他,这笔买卖魏国并不亏,只要有了这十万石粮草就可解燃眉之急,帮助魏国走出困境,不会有缺粮之危。

然而魏国真的缺粮吗?要知道,冀州是天下各州之中屈指可数的富庶州郡,昔日袁绍凭借一州之地便可养兵四十万,独力对抗西凉军长达三年之久。为何轮到曹操执掌冀州就会出现缺粮的现象呢?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事实上,冀州非但不缺粮,反而连续三年丰收,府库充盈,甚至很多百姓家里都有余粮。如此情形,怎会缺粮呢?这是因为冀州年年丰收,并不代表其它两个州郡也是丰收年。

现如今,整个魏国确实缺粮,而且每年都缺,连续三年都缺粮。正如庞统所说。最近三年里天下太平,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事,但是曹操治下的兖州和青州却连年欠收。不是干旱就是蝗灾,以致百姓生计困顿,严重缺粮。而这两个州郡之所以灾祸不断,全是因为早年黄巾贼闹得太厉害,匪患丛生,连年征战,致使很多百姓无法耕作,拖家带口的躲避战祸。

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片土地荒芜,百姓们的生活水平降至冰点。等到好不容易安稳下来,百姓们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闹饥荒。由于没有半点积蓄。就迫使百姓把官府发放的种子当做粮食给吃了,种子不够。收成自然就不好;再加上蝗灾和干旱不断,粮食产量可想而知,缺粮便无法避免。第一年缺粮,交纳赋税之后第二年肯定还是缺粮,如此一步落后,步步跟不上,以至于三年过去了,魏国仍旧无法摆脱缺粮的困境。

因此,仅凭冀州一州之地的粮食根本无法缓解两个州郡的饥荒。何况,冀州所谓的丰收,严格说起来是各大世家和豪强缙绅们获得了大丰收,因为冀州境内的公侯、将军和世家太多了,近乎六成左右的土地都是他们名下的私产,而且免征赋税。与之相比,冀州百姓交纳赋税之后也只能解决温饱而已,所谓的余粮都是从牙齿缝里节省出来的,数量极其有限不说,而且不会出售。这是他们自己省下来的救命粮,惟恐战争又起或来年收成不好,挨饿。

家里有粮心里不慌,这些经历过战火洗礼的人们都知道乱世并未结束,说不定哪天就会打仗,为了保险起见,家家户户都节省一些粮食,以备不时之需。乱世之中的平民百姓,从不指望官府救济他们,清楚地知道想要活命就得靠自己,要想一家老小不饿死,就得多攒粮食。

百姓们不出售粮食,世家大族和豪强缙绅们又不交纳赋税,魏国府库里的粮食刚刚堆满,转眼之间就发放一空。值得提的是,这些粮食并不是全部用来救济灾民、供给现有军队和发放百官们的俸禄,其中三成左右都是用来招兵买马,进一步扩充军队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