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虽起事但未成气候,手下不过几万乌合之众。 现在最重要地是稳定宁王、辽王两地,陛下宜速派上差宣慰二王,使其不会附逆。 然后调动两地精兵从东、北两路围困北平。
南路选上将一名,统帅三十万大军北进讨伐燕王。 ”
朱允炆听着齐泰的建议,心中稍定,道:“齐爱卿所言甚是,十五叔与燕王势成水火,估计此刻正在调兵遣将,他是可以信赖的;至于十八叔,朕心里没底,由谁去一趟比较合适呢?
杨靖道:“辽东的钦差可让黄魁去,黄大人与辽王关系不错;至于大宁的钦差恐怕需要一个大胆多智之人,未若解缙解大人如何?”
朱允炆点点头道:“杨卿所推二人都是不错地人选,方大人即刻拟旨吧。 宣慰两位王爷,协调包围北平之事。 ”
黄子澄突然道:“辽东军事尽由杨文统帅,辽王又该放何位置?天无二日,两人同在辽东必定互相掣肘,不如趁此机会将辽王调回应天。 ”
杨靖皱了皱眉道:“黄大人所言不妥,按照前次辽东军报,此时杨都督应该正率着几万人马北征北山之地,不在辽阳。 从北山返辽阳。 最快也得三个月。
请问,这三个月里谁来指挥辽东军?毫无疑问,辽东目前只有辽王有这个资格。 将他调回京城,辽东群将无首,出了问题谁来担待?”
齐泰也道:“杨大人所言极是,辽东军尽由辽王一手训练而出,辽王智勇双全,只有用他才能给燕王最大的威胁。 而且即使黄大人不信任辽王。
但辽王殿下与燕王之间的矛盾黄大人不会不知吧。 ”
练子宁道:“黄大人,北平遭逢巨变,此时此刻朝廷更应精诚团结,共谋大局,你却还对辽王念念不忘。 似乎不大合适吧。 ”
几位重臣地话说得朱允炆频频点头,父亲布置辽王到辽东,不就是为了防着燕王这一手吗?现在事情发作了,却要把这颗钉子调回来。
黄子澄出地什么馊主意?朱允炆点点头道:“黄爱卿,此议作罢,在杨都督回辽阳之前,辽东战事还是由十五叔主持吧。 下面议一议朝廷大军的帅位该由谁担任吧。 ”
练子宁沉吟一下道:“陛下,臣举荐魏国公徐辉祖,魏公将门虎子,统兵练兵颇有乃夫风范,本朝周亚夫也。 由他率军出征。 破燕唾手可得。
”杨靖摇摇头,人选是好人选,可是却不可能为帅,这个练子宁才干有,但还是嫩了点。
一听是徐辉祖,朱允炆频频点头,在目前朝中大将中年轻有为的徐辉祖的确是不二之选。 见皇上也点头,黄子澄冷笑一声道:“恐怕魏公也不合适吧。 ”
此言一出。 朱允炆似乎想起了什么顿时皱起眉头。 练子宁刚要说话。 杨靖扯了扯他的衣服,练子宁虽不解。 但还是把到嘴边的话吞进肚子。
朱允炆道:“各位爱卿,是否还有其他人选?”
黄子澄眼睛一转,就要说话。
齐泰知道他要说什么,连忙抢道:“臣保举长兴侯耿炳文,从先帝起兵者惟余炳文等寥寥数人,而又以长兴侯功最高,昔日其在长兴与士诚争,拒守凡十年,以寡御众,大小数十战,战无不胜,士诚迄不得逞。
廉颇虽老尚能饭,耿侯挂帅,声望能力皆足当重任。 ”
朱允炆点头道:“齐、杨两位爱卿所言甚是,就这么定吧。 ”黄子澄也没出言反对,只是又保举了后军府都督宁忠为右副将军。
定下将领,朱允炆着齐泰调兵遣将,尽快兵发北平。
众大臣散会出来,练子宁追上两步拉着杨靖,“老师,老师慢走。 ”
杨靖停下脚步,微笑道:“练大人有何贵干?”
练子宁道:“老师,谁都知道魏公是伐燕的最佳人选,可老师为什么要拉着学生不向陛下谏言?”
杨靖道:“子宁,你知其一,不知其二,魏公长姐乃燕王正妃,三十万大军交由他统帅,陛下如何能放心?”说完又微笑着转身欲行。
练子宁沉吟半晌,长叹一口气,摇摇头道:“耿侯不是不好,可是太老,靠他守城倒没有问题,要想平定燕地,哪里有魏公地把握。 ”
杨靖道:“子宁啊,考虑问题必须全盘出发。 耿侯是老了点,可在先帝勋旧中耿侯最善守备。
如果朝廷不着急,凭借耿侯地本事,效周亚夫驻兵昌邑事,磨也能把燕王磨败了。 也许时间上会久些,好歹是个中策,总比某些夸夸其谈的人更有把握。 ”
练子宁若有所思道:“老师所说的下策莫非是曹公?”
杨靖道:“你不见齐大人抢了黄大人的话头吗,恐怕齐大人就怕他保荐此人。 ”
三日后,上发“讨燕檄”:“邦家不造,骨肉周亲屡谋僭逆。 朕以棣于亲最近,未忍穷治其事。 今乃称兵构乱,图危宗社,获罪天地祖宗,义不容赦。
是用简发大兵,往致厥罚。 咨尔中外臣民军士,各怀忠守义,与国同心,扫兹逆氛,永安至治。 ”
上又拜长兴侯耿炳文为征燕大将军,驸马都尉李坚为左副将军,宁忠为右副将军,督京营二十万北渡瓜州。
以安陆侯吴杰、江阴侯吴高、都指挥盛庸、潘忠、杨松、顾成、平安等分头率师北进,各路大军约定齐集真定,总兵力三十万,号称百万。